「公視集團評鑑得靠收視率?」專題座談
文/蕭裕民

  針對公視集團自今年三月間開始啟用「收視率檢討機制會議」,作為集團內節目審視的依據,公視總經理馮賢賢在「公視集團評鑑得靠收視率?」專題講座上提出辯護。不過在場與會學者林照真、鍾起惠以及馮建三則質疑,認為收視率本身並是不嚴謹,且為依恃商業主義下的變質機制,以服務公共價值為首要顧念的公視,竟開始以收視率作為審視節目內容的依據,實為不妥。

  馮賢賢指出,今年三月開始公視每日10點半會針對前一日的新聞、節目、企劃等進行「收視率檢討會議」,目的是想要知道公視所製播的節目是否能夠吸引觀眾收看,是否能夠貼緊觀眾的需求,以進一步提升公視效能,讓公視能成為觀眾除商業電視台以外的喜愛收視選項之一。

  不過收視率的數字,是否能精確測知每一位觀眾的喜好?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林照真提出質疑,目前國內所使用的「個人收視記錄器」(peoplemeter)調查數字只能觀察樣本戶觀眾的「轉台」情形,收視率是根本無法觀察出觀眾對節目的喜好以及態度。「收視率高不等於影響力、不代表觀眾愛看、不代表電視台做了對的事」林照真說。

  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亦認為,公視改革的目標雖立意良善也值得鼓勵,但不是一味以收視率作為改革的依據,因為收視率的測量是一種偏差,且不符合科學嚴謹標準的數字,其樣本的選擇也排除了部分少數民族的存在,對於公視要做到追求族群共生、平等的目標看來是背道而馳的。

  過去曾任職於收視率調查公司的世新新聞系系主任鍾起惠,提出更激烈的質疑,她認為,個人收視記錄器本身具有科技上的絕對限制性,收視率科技發展到最後必定會有侷限、測不準的情形發生,但國內堪稱菁英知識份子的媒體從業人員,卻一味盲從於不精確的收視率機制,其實是代表節目產製者對於自己的專業是沒有信心的,所以才會造成主流媒體一窩蜂地相信小數點以下兩位,無任何統計上顯著意義的收視率數字窘境,公視若要達成公共價值目標,並不是以收視率這種有缺陷的工具做為最後的依歸。

  面對眾多質疑壓力,公視馮賢賢提出反駁,公視的收視率是不會像一般商業電視台,只去注意收視率掉了多少,甚至去停播節目,公視秉持著反映多元文化的精神標竿,是不會去任意停掉收視率低的節目。公視雖以收視率作為判斷依據,但與其他商業台短視近利的作法是大相逕庭,因為公視的遠景是成為「台灣文化指標」的電視台。

  那麼除了尼爾森收視率外,是否還應發展第二家具公信力的收視調查機構?林照真指出,若發展第二家,也會造成廣告主在判斷媒體投注廣告金額時的混亂,其實公視內部應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調查機制,鍾起惠更認為發展「質」的節目評鑑機制,或許更具有可行性與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