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點心化的未來
編譯/顧佳欣
當下的年輕世代正受到一件似乎不可能的事情所襲擊:新聞本身無法適當地運作。根據一份由民族誌學家羅比‧布林軻夫主持,星期一發表的有趣國際研究,18至34歲的人們被新聞、事實與更新所轟炸,罹患了「新聞營養失調症」。症狀包括注意力減退、新聞疲勞、分心,甚至焦慮,這些會影響到人們在人際與團體關係中的溝通。
由美聯社委託研究,巴爾的摩Context-Based研究團隊負責執行,追蹤休士頓、矽谷、費城、堪薩斯、英國布萊頓、印度海德拉巴,所在地年輕成人的新聞消費。研究團隊發現,常數般穩定、接二連三猛烈的事件與更新,年輕人對閱讀深度報導較老一輩益加感到困難。的確,許多年輕人發現自己要理解這份71頁的報告,也多有窒礙。
根據研究發現,經由「線上影片、部落格、線上社群網絡、手機服務、RSS、口耳相傳、入口網站與搜尋引擎」等最新的媒介,現代年輕人較上個世代,透過更多的消息來源獲得新聞。過量的科技化新聞消息來源,消費者感受到「新聞消化不平衡」,尤其難以理解過長或過於深入的新聞。
布林軻夫指出:「其中有非常多的好內容,但被提供事實與更新的傳送系統所過度超載,既無法滿足閱聽眾,好內容也是偶然才被會發現;其實是,量大於質了。」
如果你還在閱讀本篇文章—而最棒的是,你恰巧大於34歲—你也許會懷疑新聞營養失調是否有治療的方法。這份研究的建議,本質上導致問題的最初原因是:「快速傳遞與快速瀏覽的消費」,新聞可以只被瞥視一兩眼。新的一口大小媒體模式降低了新聞中的脂肪量,縮短了內容,並且創造了只需要較少心智卡路里就得以消化的可口小點心。
媒介工業經過報業與雜誌業的凋零,似乎更有意願來測試這個理論。當去年研究報告出爐,美聯社發展出一個所謂的「1-2-3建檔」系統。一個依據號碼撰寫新聞的方法,從新聞頭條開始,接續一個平常的短篇小故事,最後輔以其他細節,與適合不同新聞平台的編排格式(網路、廣播、電視等)。美聯社在五月也開通了行動新聞服務,增加吸引今日Facebook(譯按:著名虛擬社群網站,私密性高,目前會員超過五千萬人)世代的線上互動內容。
倫敦的電信媒體集團,預先察覺到覺發行量及廣告的下跌,在其網站採用與美聯社類似的方法,並且收到了成效。英國電信公司解釋網路流量的蛙跳,根據研究,由2007年3月七百二十萬使用者,暴增至在2008年3月的一千七百萬,並且一躍成為英國瀏覽量第三大的報紙網站。
這聽起來似乎像是,我們已經預設了聲刺,以及心智遲緩報紙閱讀者的未來。但是,根據布林軻夫,我們不應該絕望。研究結果顯示年輕成人仍然渴望深度內容與新聞自覺,但是,卻必須透過篩選更多的資料才能獲得。透過改變新聞科技傳遞系統,年輕與年老的媒體閱聽人,理想中可以透過更實際與更有效的方法獲得內容。
布林軻夫說,「我們正在科技變革的肇端,但行為者卻花非常久的時間才能適應。」,「要把事情搞定,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如果我們起而行,格式化未來世代會願意花時間真正去閱讀,那希望中的新聞願景將會到來。(原文出處:http://www.time.com/time/business/article/0,8599,181139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