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播學會2008年會 論文發表
論文題目:從第三人效果與沉默螺旋探討國中生之偶像崇拜
作者:楊貞儀(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黃怡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指導老師:洪雅慧(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經濟發展快速,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之際,休閒活動、娛樂服務業越趨蓬勃發展。尤其數位化新科技的興起,青少年接觸偶像的管道增加。除了報章雜誌、廣播電視,還有網路提供多元且具互動性的資訊。總之,因為媒體的推波助瀾,偶像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扮演極為重要且具影響力的角色。
當大眾認為青少年崇拜偶像往往呈現癡迷、盲目跟從的行為時,青少年對自己偶像崇拜的程度了解多少?又是如何評估自己與他人受到媒體中偶像訊息的影響呢?
本研究以國中生為對象,檢測「國中生偶像崇拜」的「第三人效果」是否存在,並進一步探討第三人效果的行為效應。本研究檢測之行為效應為「沉默螺旋」,亦即檢測是否存在「在公開場合表達意願較低」的行為效應。「問卷調查法」是本研究採行之研究方法。
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以偶像崇拜情形最明顯的國中生為對象,發覺偶像崇拜雖然是國中生中顯著的流行文化,但卻認為他人的偶像崇拜程度會大於自己偶像崇拜的程度。
研究結果證實了第三人效果的存在,即國中生傾向認為他人的偶像崇拜程度大於自己偶像崇拜的程度。國中生的偶像崇拜發生第三人效果的情形,顯示出對於國中生本身而言,其亦與一般社會大眾相同認為偶像崇拜是具有負面意義,是包含著沉迷、混亂與盲目的行為。換言之,國中生自認沒有如此「無知」,覺得自己是瘋狂粉絲群中保持理智、不受影響的。亦即,國中生認為同儕容易受到媒體中偶像訊息的影響,並深陷於偶像崇拜的狂熱中,而自己則不容易受到媒體中偶像訊息的影響,偶像崇拜行為較為理智。
另外,本研究發現國中生偶像崇拜的第三人效果,並不會因為大眾媒體中偶像資訊暴露程度而有所差異。推估其原因,由於國中生課業繁忙、下課後常忙於課後輔導或是補習,且國中生注重參考團體意見、會利用課餘時間討論偶像資訊,因此個人的偶像資訊暴露程度並非偶像崇拜第三人效果的顯著預測變項。
而在涉入度部分,本研究發現國中生偶像崇拜的第三人效果,會隨著涉入度不同而有所差異。本研究發現當國中生對大眾傳播媒體中的偶像資訊涉入度越低,則越容易覺得他人的偶像崇拜程度大於自己。推測其原因是來自於偶像崇拜並非敏感性、知識性的議題,因此對大眾媒體中偶像資訊涉入程度越低者,雖然對於訊息主題的興趣程度、注意程度較低,但反而認為自己對偶像崇拜的態度較冷靜且理智,所以自認比他人更不容易受到媒體訊息影響。因此所謂的「專家心態」反而是出現在涉入感較低的國中生身上。
另外,就社會距離而言,本研究結果顯示,國中生認為比起社會距離較大的高中生,大眾媒體中的偶像資訊對社會距離較小的其他國中生影響更大。推測其原因,國中生感知高中生功課繁重、課業壓力更大,對於「偶像崇拜」不是如此著迷與瘋狂;也可能覺其年紀較為增長,思想較為成熟、理智,偶像崇拜程度不如國中生。
此外,本研究發覺在人口變項中,性別是第三人效果的重要預測變項,亦即國中男生比國中女生更容易覺得他人受大眾媒體中偶像資訊的影響大於自己。
最後,在第三人效果的行為效應,本研究著重於沉默螺旋的行為現象。結果發現,儘管國中生偶像崇拜有第三人效果的發生,但不會因為認為媒體所呈現的觀點對其他人影響較大,而降低發表自己意見的意願。
本研究在偶像崇拜的議題上,結果顯示雖然國中生會認為媒體對他人的影響比自己的影響大,但其意見表達的意願卻不會因此而受到影響,並不會有沈默螺旋的行為效應。
由於沉默螺旋必須符合幾個前提才可發揮實際效力,包括:議題本身具爭議性質、表達過程需具道德成分、需探討當時的主流意見。尤其在感知自己意見與主流意見不符時,往往因為害怕孤立,而怯於將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然而,偶像崇拜行為雖然在大眾心中偏向負面意義,但卻缺乏爭議性、道德成分。並且偶像崇拜時常夾雜著認同、排他與分享等情緒,再加上現今青少年大多勇於表現自我、傳達自我的想法,以自我為重心,因此本研究發現國中生即使覺得自己的意見與主流觀點不一致,但不會因為害怕孤立,而不願發表自己的意見。
另外,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參考團體是預測國中生表達意見的重要變項。若是沒有參考團體的支持,將怯於表示自己的意見,此時沉默螺旋的現象才會產生。(摘錄/黃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