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卓越新聞計畫」(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委託了一個叫做「有心記者委員會」(The Committee of Concerned Journalists),在市民和新聞界人士之間,展開全國性對話,來指認、澄清新聞報導的基本原理。經過四年的研究,這個委員會發表了「新聞報導公認目標宣言」,提出下列九項原理。
目的
上個世紀末,經過記者們自己詳盡討論了新聞報導的性質,對於我們工作的特質,提出了以下的共識。新聞報導的核心目標,是要提供市民大眾他們在自由社會中運作所需的正確可靠的消息。這包括了無數的角色:協助界定社區、用簡明易懂的語言傳遞知識、分析社區的發展方向、指認英雄與壞蛋、提醒大家不要志得意滿。核心目標還包括了提供娛樂、做社會的看門狗、替沉默者發聲。長期以來,新聞工作者已經就自己的任務發展出九個重要原理,合在一起,就是所謂的新聞報導理論。
一,消息真實無誤是新聞事業的第一要務
民主社會的基石,是公民擁有正確可靠、鋪陳得體的資訊。新聞報導並不追求絕對的、哲學的真實,但它能夠、也必須追求實際的真實。這樣的「新聞真實」, 始於蒐集事實、查證事實的專業理念,記者接著要盡力做到對事實的意義做公正可靠的描述,雖然此時此刻言之成理,稍後卻又需要進一步調查也未可知。記者的消息來源和蒐集資料的方法,應該盡量透明,讓閱聽人可以自行判斷訊息的虛實。在口沫亂飛的世界,記者所描述的脈絡、詮釋、評論、批判、分析、爭論,都應以正確為基礎。這樣的論壇,日後將造就真理的出現。資料流通量愈大,市民會更加需要有名有姓的消息來源,來替他們查證消息、詮釋其意義。
二,市民是新聞報導的首要忠誠對象
新聞機構面對許多客戶,包括廣告商、股東。這些機構的新聞記者,報導新聞時如果要不私不懼,就必須把維持與各市民團體和社會大眾的親密感情置於一切之上。優先信守對市民的承諾,是新聞機構的可信度基石。此一隱形契約,形同告訴閱聽人他的報導不會偏向熟人或廣告商。對市民的承諾也意味著新聞報導應該平等報導社會上各個團體。忽略某些市民,會使他們不再惠顧。現代新聞報導的關鍵理論,是認為傳媒的可信度首先會建立起大批的忠誠閱聽人,接著帶來經濟上的成功。如此一來,新聞機構的業務人員,也必須培養—-而非利用—-他們與閱聽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責無旁貸,經之營之。
三,查證原則是新聞報導的精髓
記者依賴專業規範來查證消息。從客觀這個觀念的演變來看,當初「客觀」這個觀念,並不意指記者沒有偏見這回事,而是指查證消息使用一套前後一致的方法而言—-取得證據的途徑透明公開,個人或文化上的偏見才不致傷害消息的正確性。這是方法客觀,不是記者客觀。查訪多位目擊者、盡量透露消息來源身份、詢問不同立場者的評論,都是依此標準而來。查證原則正是區分新聞報導與宣傳、小說、娛樂等其他傳播形式所以不同之處。業界人士並未完全體認專業方法的重要性,也未精益求精;他們對事實固然有查證方法,但對新聞詮釋的可靠性檢驗缺少系統性方法,卻一直沒有進展。
四,記者必須獨立於他所採訪的對象
獨立,是新聞報導的根本要求,可信度的基石。是精神和心智的獨立,不是中立,才是記者應該念茲在茲的原則。社論和評論儘管不中立,之所以得到信任,乃是他們正確、公平、能夠傳達消息,而不是他們蓄意照顧某些人群或論點。
談到獨立,我們必須避免造成傲慢、唯我獨尊、孤立、沒有價值觀等種種傾向。
五,新聞事業必須成為獨立的權力監督者
對於那些權力和地位影響民眾至深者,新聞事業具有非凡的能量充當看門狗。我們的報業先驅當年在確保獨立報業的運行時,體認到報業的看門狗角色是對抗暴政的堡壘;經過法庭的肯定,民眾的依賴,我們有責任保護這項監督權勢的自由,不濫用或不用於商業性獲利而貶損其價值。
六,新聞事業必須提供一個公共批評和妥協的論壇
新聞媒體是公共討論的公用載具,此項責任構成了記者特權的基礎。民眾收到的,如果是事實資訊,不是偏見或假想,則公共討論對社會最有利。新聞媒體也應該盡力公平呈獻社會中的各種觀點和利益,依據實際情境加以報導,不應只是強調辯論中的衝突瑣事。新聞的正確和真實,需要報導公共討論的我們,不忽略解決問題的共同立場。
七,新聞媒體必須盡力報導重要的事,使之生動有趣,與民眾生活相關連
新聞事業是心有所屬的講故事行業,其所作所為超出僅僅在吸引閱聽人或將重要事件分門別類。為了生存,媒體必須在讀者的需求和讀者所沒有但卻有需要之間,取得平衡。簡單地說,媒體必須努力讓重要的事物既顯得有趣,又與民眾的生活有關。一則新聞報導的效益,可以從兩方面衡量:一是吸引了多少閱聽人,一是造成了多大的樂趣。這意味著記者必須時時刻刻問自己什麼消息對市民最有價值,用什麼方式表達。新聞報導固然應當超越政府與公共安全之類的話題,但鋪天蓋地、放眼盡是瑣事和裝模作樣的報導,遲早會造成社會瑣碎化。
八,新聞必須詳盡而相稱 (Comprehensive and proportional)
使新聞相稱得宜,不遺漏重要事物,也是達到真實的重要手段。寫新聞就像在描繪世界,畫出地圖讓市民在社會裡巡航。為了煽情而膨脹某些事物,忽略其他事物,充篇刻板印象,不相稱的負面事象,在在使得地圖不可靠。地圖裡應當有所有社區的新聞,不是只報導引人注意的人口社群。最好的辦法,是編輯室員工具有多元的背景和立場。
九,媒體機構的執行業務者,必須被容許依照個人良心行事
每一位記者必須具有個人的倫理觀和責任感—-一個道德羅盤。如果報導新聞有公平和正確的顧慮時,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願意在編輯部、首長辦公室,表達與同事相異之處。新聞機構在鼓勵個人講真話培養獨立性這方面,一向做得很好,因而培養了知識上的多元性,有助於記者理解或正確採訪日漸多元化的社會。要緊的正是心態和聲音的多元,不僅是數字而已。(資料來源:http://www.journalism.org/resources/princi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