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新聞獎07

《日本的亞洲報導與亞洲外交》

購書:博客來網路書店麗文網路購書、政大書城、三民書局、唐山、師大書苑等,或向各大書店訂書。

推薦序:日本有亞洲嗎?/陳芳明(政治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所長)

作者自序:我在日本怎樣摸索新聞學的道路/卓南生

本書簡介:

  日本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傳媒大國”。

  日本媒體間的競爭雖然激烈,但其報導模式、評論態度、新聞價值的判斷與取捨、版面的策劃與欄目的「劃一性」,卻令人感到不可思議。這種「劃一性」特徵,再加上各大報紙及各電視臺狂轟濫炸式(日本人稱之為「集中豪雨」式)的、傾向於煽情渲染式的激情報導手法,使得日本國內話題和熱潮接連不斷地出現。讓人不由得產生如下疑問:日本的大眾傳媒能否正確傳達世界(特別是亞洲)的真相?

  有關日本傳媒對亞洲的報導,存在著兩個層次的問題。

  其一是和日本傳媒所具有的特質分不開的,亞洲報導是日本大眾傳媒的構成部分,因此日本媒體報導所具有的特徵和傾向也就會反映在亞洲報導裏。亞洲報導的問題可以說是日本大眾傳媒報導問題的一個縮影。

  其二是戰後日本大眾傳媒的亞洲報導所特有的問題,這個問題既關係到日本傳媒將亞洲報導置於何等位置,也與大眾媒體對亞洲的視點有關。除了越南戰爭等特殊問題的報導外,二次大戰後日本對亞洲報導的重點,與其說是向受眾介紹各國的實際情況和加深其理解,不如說是偏重於日本的「國家利益」或者與日本企業及日本人密切相關的問題。

作者簡介:

  卓南生,1942年生於新加坡,早年在新加坡華中和南洋大學受教育。1966年負笈東瀛攻讀新聞學,畢業于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新聞系,後獲立教大學社會學(主修新聞學)博士學位。留日期間,就不斷為新加坡報章撰寫東京通訊。1973年返回新加坡,就職於《星洲日報》,負責撰寫社論與國際時評,此後就一直參與主持華文報筆政。歷任《星洲日報》社論委員兼執行編輯、《南洋?星洲聯合早報》(簡稱《聯合早報》)社論委員兼東京特派員。1989年轉入學界,應聘為東京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1994年起任教於日本京都龍谷大學,現為該校國際文化學院教授、新加坡《聯合早報》特約評論員。

  自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開始,作者就與中國學術界有密切的交流,近年來更常到各大學講學。現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等高校客座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兼)及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顧問。

  作者從事日本與亞洲問題的評論和研究四十年,主要中文著作有:《卓南生日本時論文集》(全三卷)、《中日關係出了什麼問題?》(合著)、《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1815—1874》(增訂版)、《日本告別戰後——亞太新格局與日本的輿論導向》、《大國夢與盟主論——總保守化的日本政治與外交》、《日本政治評論二十年》、《漢城20年風雲錄》、《日本的政治鬥爭》、《國際問題縱橫談》、《從東南亞看日本——一個報人的觀察與體驗》、《從星洲日報看星洲五十年》(編)。

  主要日文著作有:《現代的鎖國——從亞洲看到的日本真相》、《圍牆裏的日本國際化》、《中國近代新聞成立史1815-1874》、《高度資訊社會的傳播》(合著)、《現代國家與移民勞工》(合著)、《東亞與日本社會》(合著)、《日本的亞洲報導與亞洲論》。

本書目錄:

推薦序:日本有亞洲嗎?──陳芳明 
自序:我在日本怎樣摸索析聞學的道路 

總論:日本的亞洲報導往何處去?

第一部分 日本的亞洲報導與亞洲論

第一章 日本大眾傳媒東南亞報導的特徵與基調
      一、戰前報導的背景和特徵
      二、戰後報導的背景和特徵

第二章 日本戰前「南方報導」與戰後「東南亞報導」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
      一、戰前「南方報導」的任務及其旗手
      二、戰後「東南亞報導」的空白期與特徵
      三、小結

第三章 戰後日本的華僑與華人論──日本傳媒與專家論調分析
      一、「華僑論」無法打破框框的背景與因素
      二、20世紀70年代以後「華僑論」的特徵
      三、後冷戰的「中華勢力論」與「華僑、華人論」

第四章 從留學生問題報導看日本傳媒的 「內部國際化」 觀
      一、「10萬名留學生計劃」提出的背景
      二、日圓增值與大眾傳媒報導
      三、孟加拉青年「餓死事件」帶來的衝擊
      四、營造「官民一體的救援氛圍」
      五、「王小玲事件」和「上海事件」之後的媒體報導特徵
      六、從「可憐論」到「出外掙錢論」
      七、結束語──令人質疑的「內部國際化」報導態勢
      〈補記〉

第五章 開國乎?鎖國乎?──引發「國民大辯論」的外勞輸入問題
      一、「國民大辯論」所論何事?
      二、漠視戰前「強制勞工」與「海外雄飛」的史實
      三、20世紀70年代──圍繞「研修生」制度的爭議
      四、20世紀90年代──虛虛實實的「開國」與「鎖國」的爭議
      五、傳媒報導與評論的傾向及特徵
      六、小結:焦聚「研修生」所含的意義
      〈補記〉

第六章 世紀之交的中日關係與日本輿論走向
 
 壹. 日本傳媒對江澤民訪日的反應
      一、後冷戰的亞洲格局與日本「中國觀」的變化
      二、江澤民訪日前夕中日的爭執
      三、江澤民訪日期間日本媒體的反應
      四、日本傳媒如何詮釋北京的「歷史情結」?
      五、中日關係往何處走?

  貳. 日本傳媒對朱鎔基訪日的反應
      一、中日關係與「ODA牌」
      二、「感謝外交」論與「微笑外交」論
      三、歷史問題與「未來志向」論
      四、「增信釋疑」道路遙遠
      五、朱鎔基訪日後的論爭

第二部分 從亞洲看日本的變與不變

第七章 戰後日本的亞洲政策與日亞摩擦
      一、戰後日本回返亞洲之過程與特徵
      二、日本的對外政策與亞洲各國的反應
      三、日本與亞洲各國的「史觀摩擦」
      四、小結

第八章 從亞洲的角度看日本的「海外派兵」論–波斯灣危機與日本輿論動向分析
      一、日本國內爭論的三個階段與三大主題
      二、「聯合國和平合作法案」提出的背景
      三、戰後「派兵論」的系譜分析
      四、大眾傳媒的報導傾向與特徵
      五、掃雷艇出航與亞洲的反應

第九章 從鼓吹「雁行論」到擔憂「日本虛無論」──「日本模式」的反思和啟示
      一、引言
      二、「泡沫經濟」破滅後呈現的問題與後遺症
      三、亞洲金融危機與「日本責任」論

第十章 日本的「常任理事國夢」與輿論誘導
      一、輿論宣傳三大基調
      二、「大勢所趨」論造勢受挫
      三、最大阻力來自美國
      四、退而追逐「準常任」?
      五、「爭常」造勢的虛虛實實

第十一章 從「小泉現象」看日本政治的變與不變
      一、「小泉劇場」賣座之背景
      二、小泉與「抵抗派」的默契與變化
      三、小泉孤注一擲的前前後後
      四、自民黨果真成了「改革政黨」?
      五、神聖選票往何處投?
      六、「小泉現象」背後的政治土壤與氣候

第三部分  [座談]日本與亞洲.世界的對話與溝通
 
外國記者眼中的日本及日本報章
亞洲眼中的日本、日本眼中的亞洲──什麼是真正的國際性?
日本的亞洲報導 亞洲的日本報導
 
第四部分 [時評]從安倍、福田政權到麻生內閣  

「安倍風箏」是怎樣騰空飄揚的?
日本決策者眼中的「中國崛起」
日本究竟將往何處去?──從福田插曲到安倍偷拜「軍神」
日本新相安倍為何急於訪問中韓?
融冰之旅乎?薄冰之行乎?
日本對華態度之「調溫」與輿論導向
日本修憲聲中看中曾根哲學與史觀
日本修憲聲中再談中曾根的政治哲學
誰該為不成熟的安倍政權負責?──寫在呼之欲出的福田政權誕生前夕 
如何解讀福田的「背水一戰內閣」?
如何解讀福田的「迎春之旅」──接受《參考消息》訪談
日本傳媒怎樣幫福田打牌?
日本傳媒如何解讀中日新關係
再談日本傳媒對中日關係的解讀
日本為何錯誤解讀軍機赴華事件
日本傳媒奧運報導何以「雜音」多?
福田首相為何唐突棄甲而逃?
日本首相爭奪戰只是一場戲
麻生拜相與日本走向
中日兩國民間情感何以落差大?──兼論2008年中日的相互報導

後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