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素養向來被認知為是培養觀眾解讀商業電視、報章雜誌能力的教育。然而,記者與編輯生產新聞的過程,就如同觀眾解讀新聞來形成生活知識的過程一樣,都需要蒐集、篩選、組織資訊。而新聞從業人員篩選、解讀與重組資訊的能力,便是影響新聞品質好壞的重要因素。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梁正《新聞從業人員媒體與網路素養之研究》(2008)的碩士論文,別出新意地以今日普及的網路環境為背景,研究媒體從業人員使用網路的媒體素養。他研究發現,台灣新聞從業人員普遍使用網路編輯新聞內容,但在使用上卻既難以判斷資訊內容的真偽,也較難思辨個人與媒體間真實呈現關係的現象,顯示其網路媒體素養仍有進步空間。
會對此主題產生興趣,是因為研究者身為媒體從業員的研究者,在一次偶然談話中,發現一位從業十年的記者,竟不知電視台公司內部門之間運作情況與節目製作流程,促使他開始思考到新聞從業人員的網路素養與媒體識讀能力的問題。藉由指導教授莊道明的協助,研究者透過百餘份問卷發放與少數個案深度訪談,進行實地了解。
為了兼顧「量」與「質」的雙重研究途徑,研究方法採取多重研究設計(mutiple methods),透過量化的「問卷調查法」(questionnaire survey)來了解新聞從業人員所建構的媒體識讀能力衡量準則、再透過質性的深度訪談,探討「個人背景」、「媒體識讀能力」、與「網路素養」之間的關係。問卷調查主要是透過年齡與服務年資等個人背景,討論對媒體識讀能力與網路素養的影響。調查的母體(Population)是依據研究者主觀認定,用「立意(purposive)抽樣」,選取樣本。抽取新聞從業人員樣本的媒體有專業新聞網站的媒體如中時電子報以及過去的東森新聞報ETtoday.com(現已改為Nownews.com),以及具有新聞內容的附屬網站之媒體,電視台如三立及、華視及公視,廣播電臺新聞記者,以及部分平面媒體自由時報及壹週刊。
研究發現中,在「網路媒體素養」部分,一九八○年代台灣媒體數位化以來,任何屬性的媒體都有相當高比例的新聞工作者會透過網路尋找新聞素材、進行查證新聞真實性等新聞工作。然而,一度在電子媒體(電視、廣播等)當道而被視為熟悉媒體科技的工作者,其網路媒體素養卻在問卷分析的平均數上,顯示普遍不清楚網路新聞產製的過程,也不會利用網路來鼓吹民眾大量使用網路來發揮接近使用的功效。
在檢測新聞工作者的「媒體識讀能力」部分顯示,電視與廣播工作者、年資過深(超過10年)或過於資淺(僅2、3年)、學歷越低(未具有碩士學歷)的新聞工作者,可能因不熟悉網路應用科技、資訊氾濫與媒體充斥的環境,而難以判斷資訊內容真偽。而媒體從業人員的網路科技使用、與辨別網路訊息素養的不足,都將直接影響到新聞工作者判斷資訊內容真偽、掌握有效資訊、甚至形成資訊斷層的問題。
最後,研究分析也發現,「網路媒體素養」與「媒體識讀能力」有高度相關。而隨著Web 2.0概念演變的網路環境,將使專業新聞工作者更直接地面臨不滿媒介系統與內容的輿論挑戰。而增強新聞工作者的媒體識讀能力,既能增進新聞工作者生產新聞的品質,從而能更有力地回應新聞素質低落的輿論。媒體工作者也能透過充分的網路素養,使媒體資訊與資源更迅速普及的被觀眾了解,增強觀眾媒體識讀的權力。〈記者黃正玫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