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工人在建築工地忙著。來客問:「你在做什麼?」甲工人答:「我在砌磚。」乙工人答:「我在蓋大樓。」

  台灣報紙產業的特殊文化遺產之一,是乏人討論產業前途相關議題。儘管形式上報紙產業奉行著自由經濟邏輯,但主流報業的工作人員,尤其是記者和編輯,不論是否出身大學新聞傳播院校,所以入行,或多或少跟他個人仍然懷抱著「文人心態」有關,認為「文章千古事」,當記者只要敬業,寫寫文章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便是好記者。這屬於「砌磚型」記者。

  我所認識的台灣記者,多數是「砌磚型」記者。他們努力精進專業技能、埋頭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論把傳媒工作當作「志業」或「職業」,都是好記者。這是無可厚非、甚至在老闆心目中他們是不二人選的員工。

  問題是:傳媒產業不僅是臧否時政的公共事業,也是要顧肚子、求利潤,是商業。傳媒產業依附於科技,每當新科技風吹草動,傳媒產業輕者噴嚏連連,重者產業重新洗牌,以致埋頭砌磚不問產業風向的記者,頻傳遭到解雇裁員還不知所以,令人欷噓。

  我覺得這一波全球報業不景氣,純屬網路科技「形勢比人強」的結果,與報業品質或記者能力無關;但台灣數家大報同時關門熄燈,受創程度世界第一,則是台灣報紙產業長期忽略產業發展的結果。

  樓在人在,樓垮人散是硬道理。五十年台灣報業從未建立一個具有產業規劃、研究、預警的專業機制,為報業前途未雨綢繆,所以一旦大難來襲,樓便應聲垮了。報紙關門負責人便推說大環境不佳,至於大環境如何不佳,報業應如何因應,卻從無人說清楚。

  2005年「美國新聞協會」(American Press Institute)這個兼具人才培訓和產業智庫的民間報業機構,為報業的焦慮提出了名為「下一代報紙」(Newspaper Next)的藥方,呼籲報業觀念上要以「公用事業」的角色回應社區居民的資訊需求,同時在操作上要擁抱網路,打不過它就加入。

  這篇報告,聯合報系那福忠先生曾有專文引介:www.magazine.org.tw/enews/reference/20080423.htm
  英文全文, 可以在「美國新聞協會」網站找到:www.newspapernext.org/#report

  這篇報告把報紙定位為公用事業,看起來老生常譚。對新科技「打不過它就加入」這一點,本來就是「破壞性創造」的一環,不必多論;倒是報業應該回歸像水、電、瓦斯、電話一樣的公用事業角色這一觀點,我覺得寓有深意。報紙的本質,是要以資訊來滿足社區民眾對於新聞、娛樂、教育方面的需求,不論是監督政府還是傳承社區文化,服務對象永遠是民眾,報紙應該是社區的一個成員。報紙的公用事業本質,是三百年近代報業歷史的傳統,連自由經濟邏輯也沒有撼動它。

  不幸報紙異化了,太多媚俗的辦報理論,終使報紙淪為權勢和商業工具,與社區認同漸行漸遠,甚至站在社區的敵對面,這才是報紙遭到背棄的主因。自己報紙辦不好,還要牽拖網路害人,報業的自我反省能力未免太遜了。任誰都知道,網路只是載具,不會自成報業兇手。

  在此之前,美國北卡大學新聞系教授邁爾(Philip Meyer)在「正在消失的報紙」(The Vanishing Newspaper)一書中,反覆告誡網路時代的報業生存關鍵,是尋回正統報業最高價值所在的「可信度」,即社區讀者對報紙的信任程度。題中之義,與「第二代報紙」的核心觀念相同。

  這樣的反樸歸真回歸主流傳統價值,真有那麼難嗎?也許,難就難在報業如果沒有經過這一番網路科技的徹底洗禮,是不會走上「破壞性創造」之路,甘心守住「公用事業」的扁擔的。

  這樣的現象,我有一點解釋:台灣報界太缺乏同業之間有關報業前景的論證了,以致乏人看穿那些媚俗的辦報理論,例如報紙名為「爽」,其實是短線操作,師法當年的普立茲(Joseph Pulitzer)。普立茲的確曾以腥風血雨的文章賺得了萬貫家產,固一世梟雄,但他所為敗壞了社會心靈,終其晚年未能說服自己的良心。

  台灣的傳媒向來被視為個人或政黨的私產,直到公共電視成立,才有些微改變(即使如此,眼見2008年年末和2009年年初幾個月間,立法院的政治黑手伸進公視居然還振振有詞,你就知道社會上對「媒體是公用事業」這個觀念的理解,是多麼薄弱),所以從老闆到員工,都認為「蓋大樓」的事,例如報社發展、產業遠景之類,天經地義是老闆的事,與員工無涉。媒體既屬私產,記者不過是報社裡從事類似砌磚工作的勞力工人;媒體屬黨產,記者只是權力的婢女或侍臣。傳媒從來是政治的工具,是鐵鎚,所以五十年來執政者眼中所有關於傳媒的問題,都是釘子,不把傳媒當做專業,結果當然就沒有傳媒政策;沒有政策,一個專業所需要的產業資訊、分析、研究工作,當然就付諸闕如了。媒體人惶惶然不知道下一步如何走,才是當前台灣傳媒產業的危機所在。

  報業危機可以是報業的轉機。前述「美國報業協會」的「下一代報紙」提案, 以及麥爾教授的「可信度」對策,都是針對報業本質的專業分析和策略性思考,所關心的,是報業這幢大廈的安危。其用心令人感動。

  這幾年我在中時電子報上陸續讀到黃清龍分析報業前途的文章,沒有例外, 總是一口氣急著讀完。我覺得這些文章及時彌補了傳統報紙產業轉型所需要的基本資訊,用來搭配市面上一些技術性的網路資訊,對於已經陷入困境的報紙、報人、第一線編採從業人員,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至於新興的網路新聞(新聞網站、電子新聞雜誌、新聞類部落格)如何經營運作,他的文章裡都有具體的例子—-甚至是成功的例子—-可供參照。下一代報紙的商業模式,其實已經呼之欲出了。

  當然,下一代報紙的商業模式,可能不只一個,迄今也無人能說清楚其中哪幾種模式有朝一日可能成為成功的商業模式。重要的是,時代變了,第一線的編採人員必須在網路時代武裝自己,不僅要會編會寫,而且要有觀察報業前景的思維。換句話說,在變動時代,砌磚只是基本技能,具有蓋大樓的心思格局,才是報業長期發展之所繫。

  黃清龍是少數兼具砌磚本事和蓋大樓思維的媒體專業工作者。他在本書裡,談報業專業的未來,在我看來,是以他的一己之力,做正個報業同業團體、傳媒智庫應當做的策略思考工作。有關專業發展的訊息,攸關產業前途,理應不嫌其多,才是一個專業所以為專業的常態。台灣報業缺乏類似傳媒智庫之類的集體成長機制,無法從前幾年不景氣中學到教訓,才是報社紛紛熄燈、裁員的原因—-不是網路科技,也不是全球金融風暴。

  黃清龍挺身為台灣報業公益而發聲,不吝於分享他的知識見聞,讓我們一齊來謝謝他、支持他。在這裡,我謹代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感謝他對新聞專業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