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關於日本、美國及中國媒體的系列文章﹐是作者過去三年到日本考察及負笈美國﹐就近觀察美、日媒體現象﹐以及研究中國傳媒所撰寫的。原文部份曾發表在中時電子報編輯部落格﹐現經整理、增補後集結出版。

  二○○五年初﹐作者剛從中國時報總編輯卸任﹐準備前往美國進修。趁著出國前的空檔﹐到東京進行三周的媒體考察﹐前後拜會《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日本電視台、NHK、共同通訊社、博報堂廣告公司、電通總和研究所、RECRUIT雜誌集團、日本雅虎公司、J-WAVE廣播電台等媒體機構﹐與其負責人廣泛交換意見。本書十篇介紹日本媒體的文章﹐就是那三週的考察心得記錄。

  回頭審視這些文章﹐儘管已事隔兩年多﹐這些日本媒體先輩的談話﹐依然閃耀著經驗與智慧的光芒。電通總和研究所所長藤原治對日本媒體的大膽預測﹐如今已越來越成為事實;《朝日新聞》前總編輯中馬清福與《讀賣新聞》總編輯白石興二郎對報業的未來憂心忡忡﹐他們談到日本報業困境與集團變革之難﹐想必會讓台灣同業心有戚戚焉;《日本經濟新聞》善用新媒介﹐觸角及於電視、廣播、手機、速報、雜誌、書籍及資料庫服務等事業﹐可說是傳統報業轉型的典範;RECRUIT集團發展免費雜誌﹐吸收網路的數字量化觀念﹐在一片網路慌中突圍成功﹐令人印象深刻﹐也提醒報界須正視廣告效果問題;「二維條碼」的廣泛使用﹐更體現了日本媒體勇於創新的精神。至於博報堂董事長成田純志對於媒體生態的觀察﹐則提供了和媒體人不同的視野﹐有他山攻錯之效;NHK的成功經驗﹐可以拿來與台灣公視作對比;而東京J-WAVE電台總經理齊藤日出夫和飛碟電台董事長趙少康﹐兩人對數位廣播的看法﹐幾可預卜數位廣播之難以成功。這些針對日本媒體的觀察﹐如有助於讀者激發反思﹐進而有所創新﹐則是作者所至盼的。

  二○○六年秋天作者前往紐約﹐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那一年在紐約生活﹐最吸引我的還是媒體。當初選擇哥大而不到其他學校﹐主要就是看上紐約乃是美國媒體重鎮﹐希望就近觀察紐約媒體的變化﹐進而掌握媒體的未來趨勢。於是在課餘之暇﹐看報、上網、聽演講﹐隨時盯緊相關的報導訊息。也到哥大新聞學院向教授請益﹐透過他們的安排﹐認識一些美國同業﹐還曾受邀到彭博新聞總部參加討論會﹐順便參觀這個全球聞名的財經訊息公司。林林總總的體驗﹐讓我這樣在台灣做了廿年新聞工作的人﹐很容易激發出聯想與反思﹐於是陸續寫了「兩份媒體調查的省思」、「抗拒裁員﹐美國兩家大報總編輯下台」、「紐約小報纏鬥的故事」、「走進彭博新聞大樓」等文章。

  二○○七年初﹐一個小型的新媒體–「政治」(The Politico)創刊﹐一開始就在美國媒體圈引起討論﹐相關的報導很多。「政治」結合報紙與網路﹐試圖在紛雜的媒介環境中走出一條路。他們的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也深深吸引我的注意﹐到現在都還記得2007年四月我在華府K街的免費報箱﹐拿到The Politico報紙版的激動心情。後來我終於在布魯金斯研究院見到The Politico總編輯約翰.哈里斯(John Harris)﹐也藉機向他請教「政治」的營運狀況。這些點點滴滴﹐就成了「介紹一個專門報導政治的新媒體—政治(The Politico)」這篇文章的素材。

  二○○七年美國媒體界還有一件大事發生﹐那就是新聞集團(News Co.)的老闆梅鐸(Rupert  Murdoch)併購擁有《華爾街日報》的道瓊公司。梅鐸在媒體圈名聲不佳﹐《華爾街日報》卻是一家聲譽卓著的報紙﹐此一強烈對比使得這筆交易從一開始就充滿張力。我每天盯著最新發展﹐內心不無感嘆地看著梅鐸一步一步地完成收購﹐後來就寫了「高潮迭起的梅鐸收購道瓊案」這篇文章。

  如果說道瓊被併購是媒體商業化的結果﹐那麼《今日美國報》的集團整合經驗﹐就是報業奮力迎接新科技挑戰的典型。透過《哈佛商業評論》的專文介紹﹐《今日美國報》被視為傳統媒體發展「兼顧型組織」的範例﹐我在二○○六年讀到這篇文章就很受震撼﹐因為它提供了解決台灣媒體困境的重要解答。心有所感之餘﹐於是在二○○六年底﹐從紐約寫了「今日美國報(USAToday)的集團整合經驗」一文﹐寄交台北《中國時報》決策者參考。文中除了介紹《哈佛商業評論》的專文內容﹐並以個人的媒體經驗與觀察激發反思﹐提出若干可行方案﹐可惜中國時報還是錯失轉型良機﹐如今重新整理收錄書中﹐內心有著無限感慨。

  二○○七年秋天﹐作者從紐約轉到華府﹐進入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院的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CNAPS)擔任訪問學者。媒體研究其實並不是布魯金斯的發展重點﹐但CNAPS向有延攬記者為訪問學者的傳統﹐作者在那裡的進修當然也脫離不了媒體研究與媒體觀察。人在華府有地利之便﹐作者曾先後和「政治」總編輯以及《尼爾遜報導》總編輯尼爾遜有過長談﹐深深覺得他們的經驗值得台灣同業參考﹐因此寫了「奇人奇事–尼爾遜先生與尼爾遜報導」﹐並利用這次出書的機會﹐把與約翰.哈里斯的談話以及「政治」的最新發展加到「介紹一個專門報導政治的新媒體—政治(The Politico)」一文中。

  上述這幾篇文章﹐觸及的面向各有不同﹐要皆為美國媒體面對挑戰﹐奮力求生的經驗﹐連同「媒體併購與新聞外包」一文﹐讀者可以交叉比對﹐或可從中得到借鑑。至於「美國媒體痛苦求變的故事」、「美國報業裁員、賣產渡難關」、「金融海嘯狂掃美國報業」等文﹐則是記錄二○○八年媒體環境的巨變情景﹐作為時代浪潮下的一段註解而已。

  作者身為台灣媒體成員的一份子﹐對於中國大陸的媒體發展同樣寄予關切。多年來﹐作者曾與大陸同業有許多交流﹐也曾親赴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參訪當地媒體﹐並與北大、清華、人大、復旦等大學傳播學者進行交流。但作者必須承認﹐儘管對大陸媒體不算陌生﹐卻始終有霧裡看花的感覺﹐難以完整掌握它的面貌。直到2006年秋天前往美國哥大進修﹐以「中國傳媒的未來」作為研究主題﹐透過閱讀、討論、省思以及請教一些在美國的大陸媒體記者﹐這才逐漸理出頭緒﹐對大陸媒體的發展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The Feture of China’s Media: Adapting to Market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是作者在哥大東亞所完成的英文報告﹐後來也曾於二○○七年十一月在華府布魯金斯研究院公開發表﹐一併附在書中﹐作為參照。

  另外三篇與中國媒體有關的文章﹐則是作者的感時之作。「一代報業奇才在獄中編報–黎元江其人其事」﹐是二○○六年六月訪問廣州後寫的﹐作者認為黎元江的人生起落﹐ 是中國傳媒發展「機遇與危險同在、豐富與雜亂並存」的一個縮影﹐因此特別收錄在書中。「媒體大亨梅鐸夢碎中國」則是為《梅鐸的中國大冒險》中文版寫的推薦序﹐也可作為「高潮迭起的梅鐸收購道瓊案」的補充材料。至於短文「中國網路人口全球第一,但新聞最不自由」則是讀報後的感想﹐或可作為英文報告的內容補充。

  作者在台灣從事報紙工作逾廿年﹐歷經《聯合報》、《首都早報》、《自立晚報》、《自立早報》、《中時晚報》以及最近易主的《中國時報》等不同媒體﹐對於台灣報業由盛而衰的曲折軌跡不能說沒有感受。尤其作者任職過的六家報紙﹐竟然已有三分之二從市場上消失﹐毋寧更有滄海桑田的感慨。二○○四年美國傳播學者菲立.梅亞(Philip Meyer)在其《消失中的報紙》一書預言:「最後一份印刷報紙將出現在二○四三年某日(one day in 2043)」﹐此後世上再無印刷的報紙。估不論梅亞的預言是否過於悲觀﹐傳統報業面對媒體環境的變化與新科技的挑戰﹐難道就只能坐以待斃﹐眼睜睜地看著它消失?至少作者並不這麼認為﹐本書各文如果代表什麼意義的話﹐或許就是作者那一份對報業的不死之心。

  最後﹐作者要特別感謝前《中國時報》董事長余建新、副董事長余範英﹐在二○○六年作者剛從總編輯卸任時﹐贊助並鼓勵作者出國進修兩年。沒有他們的慷慨支援﹐就不會有這本書的誕生。中國時報前總經理黃肇松及駐紐約記者王良芬﹐熱心協助作者申請哥大進修﹐在此特表感謝。台北「時代基金會」董事長徐小波律師、哥大東亞所呂曉波教授及前外交部長黃志芳共同推薦作者擔任布魯金斯研究院訪問學者﹐使作者得有機會前往華府繼續學習﹐照拂之情不能忘記。布魯金斯研究院東北亞中心主任卜睿哲對作者的費心指導;「霧鎖中國」作者何清漣女士本人及其著作﹐提供作者一窺中國控制媒體的奧祕;哥大好友Nancy Bett教授及Robert M. Immerman先生帶領作者進入當地媒體圈﹐他們都對本書的問世做出貢獻。

  作者還要感謝中國時報駐日記者黃菁菁﹐由於她的費心安排並全程協助翻譯﹐使得三週的東京之行收穫十分豐碩。美國好友Ling-Yun與Heidi協助英文報告潤稿﹐紐約與華府好友張鐵志、張健、傅譽譽、楊健民、余建中對作者在美國生活與學習上的幫助﹐在此一併致謝。「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教授與執行長邱家宜的積極鼓勵﹐讓這本書得以順利出版;余範英董事長、陳世敏老師的推薦﹐使本書增色不少﹐作者也要特別表示感謝。

  我的人生伴侶黃秀錦女士﹐在我出國進修期間一肩挑起家庭照顧﹐還得為公司的業績打拼﹐蠟燭兩頭燒﹐辛苦備至。那兩年多﹐我不論人在東京、北京、上海、廣州、紐約、哈瓦那、華盛頓、舊金山、西雅圖﹐隨時透過E-mail寫信給她﹐分享我的所見所聞﹐點點滴滴記錄了這段歲月的軌跡﹐如今這幾十封家書﹐已成為我們兩人共同的甜蜜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