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一、閱讀清龍兄新書感想:
感謝清龍先生深入訪談與調查,寫成這本值得台灣報業省思、借鏡的好書『報業還有明天嗎?』
我想清龍兄的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們能改變經營策略,找到「利基」(niche),一定可以生存。這算是坊間探討「報業興亡史」比較積極的著作。這是對報業還有一顆「不死之心」,所呈現的果實。
個人一生學新聞、做新聞、教新聞,委實不願意看見所有針對媒體或是報業的分析都是負面的、悲觀的,畢竟這麼承認,不就代表自己入錯了行嗎?
各位一定都聽過「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如果最後發現禍害最大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甚至發現自己千挑萬選而從事的,竟然是一個「行將就木」的產業,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我想,果真如此下結論,大家都不好意思繼續在新聞系「誤人子弟」、也無法繼續快快樂樂的當一個稱職的新聞工作者了。
我特別欣賞陳世敏董事長寫的序,引述美國新聞協會在2005年提出的「公共報業」觀念,這也是我廿年來所經營報業(「基督教論壇報」與「台灣醒報」,容後敘)的精神。同文中也強調「台灣報界太缺乏報業前景的論證,以至於乏人看穿那些媚俗的辦報理論。」
作者黃清龍提給報業的新思考與例證,是「The Politico」與「尼爾遜報導」等兩個小型媒體。兩個媒體的成功模式,都相當發人深省。而在他訪談前朝日新聞總編輯中馬清福中,特別引述的一句充滿願景與前瞻性的話:「有一天當大家厭倦了網路的資訊氾濫,會回過頭來看報紙上經過整理、有邏輯與深度的內容。」
另外訪談藤原社長的文章中,未來報業的決勝,很可能是下列因素:「在媒體平台一體化之後,現有的報紙、電視、網路和通信都已成為一條直線關係,屆時誰來主導這個平台,將繫於以下五大因素;誰的CONTAIN最豐富;誰的內容最是何用在平台上;誰最具有市場性;誰擁有最強的人才隊伍;誰最有經營手腕。」也深獲我心。
二、針對本座談會討論議題的回應:
1. 全球報業廣泛面臨生存危機,美國報團急速凋敝,或宣布破產、或裁員減張,嚴重影響新聞品質;台灣主要報團亦 紛紛面臨危急存亡之秋。
報業走到今天這步田地,問題癥結何在?如果新聞媒體依舊為民主公民社會所不可或缺,那下一步該如何走?
問題癥結和在?下一步該怎麼走?在於組織大大難以轉身,應該切成幾塊,以利潤中心方式各自努力。
放下身段、報人辦報,找到「最適經營規模」,必定成功。
2. 許多人認為,紙本形式的新聞媒體必將成為過去,網路將取代紙本成為未來的主流新聞媒體形式。果真如此嗎?新聞媒體的主流形式轉變後,過去撐起報業大廈的「廣告」與「訂戶」雙元支柱,是否能夠繼續作為有效的營運模式?
網路將取代紙本成為未來的主流新聞媒體形式嗎?
我不覺得是取代,而是相輔相成、互利共存。因為關鍵仍是在於「content」而非「format」。
「廣告」與「訂戶」是否能夠繼續作為有效的營運模式?
經營報社一定不能排除廣告與訂戶的收入,但是當讀者不想付錢、廣告又告萎縮之際,必將有別的財源支持,才能豐富「活力」。
3. 如果過去的模式已無法再有效運作,新的可能性為何?最近歐美學界、實務界有許多關於「公共報業」的討論,認為新聞對當代社會的運作至關重要,應該將新聞事業當成像學校或文化機構般,以公共資源來服務公眾。這類觀念是否合適台灣?
完全同意,我也早已身體力行了。(詳見下列分析)
4. 在現有的基礎上,台灣有哪些發展「公共新聞媒體」的條件?
a. 公民社會漸漸形成。
b. 政府資源豐富。
c. 新聞傳播人才逐年增加。
三、個人針對主題的淺見:
1.報紙是否已死?
我多年的經營,其實是否定這樣的說法。本人18年投入「基督教論壇報」,離開時為它賺了近兩億元。而目前所投資的「台灣醒報」,僅僅半年就擁有一定的知名度,五個網路入口平台簽約購買新聞,還受邀在有線電視製作一個帶狀的新聞談話性節目。
2.為何許多報紙吹熄燈號?
個人認為是因為他們受戒嚴時期保護、特許,收取暴利,以至於不斷擴張(員工人數、蓋大樓、增張…)、規模太大,有如IBM電腦,已然無法轉身。
未來,若是找到「最適經營規模」,仍有生機。
3.紙本閱讀仍有下列優點,無法被取代:
a. 省時省力 報紙handy,閱讀報紙比網路逐篇點選,確實是省時又省力。打開報紙,"at a glance"(一目了然),在大版面上、看見有輕有重的編排,使閱讀方式簡便,網路無可比。
b.根據閱讀心理學,純標題式閱讀,不若圖文並茂(標題+文字+插畫+圖表)的整體閱讀,給人新鮮感與差異性。
c.報紙翻閱容易、摺疊方便,載具(報紙)便宜,可以留存。
4.台灣報紙的未來,試寫幾個solution:
a.有關經營:
報紙不該那麼厚(紙太貴、人們的時間太少,乾脆不讀或只簡讀網路標題),應走極簡閱讀、深度報導的「質報」或「分眾」路線。
b.有關紙本:
印刷油墨與紙張環保問題,是阻止年輕人買報紙的主要原因。
報紙髒手或可用某種塑膠材質、可回收報紙取代,電子紙太貴、螢幕太白、閃爍不適合長時間、大量閱讀,短時間難以解決。
c.資訊革命:
社會(公部門、教育界、家庭主婦)期待有內容、有益的報紙出現,最好能輕薄短小、廣告少、可留存。
5.試擬報紙的「最適經濟規模」:
五大張以內,發行量五萬份到十五萬份之間,員工50-100人,有讀者對象的區隔。每月開銷由零售與訂費支付印刷發行費,並由廣告收入養活編採人員。
四、總結:
時至今日,報紙已不可能、也不容易作為投資標的與商業賺錢產業,
需要公部門以無息貸款支持、企業的基金會或大的社福團體(紅十字會、慈濟、創世、展望會、聯勸等)認養。讓社會可以百花齊放、百鳥齊鳴。
別讓每年十多所具有大傳新聞科系所訓練的數千位優秀的傳播新聞人才閒置無用!
五、附錄
以下文章摘自由本人於2007年11月,與政大企管系副教授張愛華共同撰寫、發表在政大商學院所主辦「第十三屆服務業創新管理研討會」的報告,名稱為:「新聞媒體如何以非營利經營而創造價值」。
伍、美國兩份非營利事業所辦的質報研究
放眼美註22、韓(註23)、英(衛報)註24…都有以非營利組織投資經營之新聞媒體,扮演重要的社會教育與啟發角色,甚至也有能賺錢的。
自創非營利組織與雜誌Free Press註25,推動媒體改革的伊利諾大學傳播學教授Robert McChesney認為:「非營利組織在媒體產業中扮演非常基本的角色。一般以營利為本質的報紙,就滿足少數企業(廣告主)的最大化利益而言,他們表現得很好,但對於建構一個能夠獨立、健全運作社會的需要而言,他們卻是最大的災難。」註26
他說,從個人部落格到有公眾影響力的雜誌、報紙、廣播,非營利傳媒在數量上、聽眾上都正在增加之中,為新聞界的開拓新的觸角。對照營利傳播事業的表現來看,非營利性質的報業,較能把內容及注意力放在社會的真正需要上(較不商業化、看輕銷量)。
非營利媒體補足了美國廣告取向(商業主導)傳媒的不足,提供另一面的報告和社會真實。報業營收一般有80%要靠廣告,但最需要被報導的往往是相對無財無勢的一群人,必定得不到廣告主(企業)、報紙的關注。註27
聖彼得堡時報(St. Petersburgh Times)在法人結構上來說,正是一家績優的非營利報紙。它是佛羅里達當地最大報(在全美排第21),為Poynter Institute 旗下的Times出版集團所有。Poynter Institute 是聖彼得堡所設立的一所非營利新聞學校。
儘管這家私人企業對自身的營收相當保密,卻曾在自家網站宣稱它們1998年的營收是兩億一千萬美元。註28網站指出,在非營利架構下,他們設定相對較低的利潤目標,但結果帶來大量財源,其實該報是以公眾服務為宗旨。
聖彼得堡時報的總部在佛羅里達坦帕灣的聖彼得堡,服務涵蓋大坦帕灣區。週一到週六每天平均賣出32萬份報紙,週日版的銷量則高達42萬份。他們估計平常日閱報的讀者數量約有75萬餘份,週日則有上百萬人的閱報量。
這份報紙的口號是:「看門道,在時報」。("In the know, in the Times")在全美享有很高的聲譽,自1964年起,共榮獲六次美國新聞普立茲獎。
他們還出版一個叫做tbt*的免費日刊,鎖定活躍坦帕灣區的年輕讀者。姊妹刊物Florida Trend 雜誌也有20萬名讀者。註29他們的努力,證明了非營利架構辦報,是可以成功的。
另一個例子是盛名遠播、與紐約時報齊名的質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簡稱《箴言報》)
《箴言報》是一份在國際間發行、週一到週五出版的日報,由基督教科學會創辦人瑪利‧碧嘉‧愛迪夫人在1908年創刊。絕大多數的編輯員工和記者都是基督教科學會註30會員,儘管聘用上並沒有這樣嚴格要求。
雖然名字上有「基督教科學」的字樣,它的報導實際上包羅時事和社會萬象。該報強調其辦報理念非在傳教。然而《箴言報》每一期還是會涵蓋一篇信仰文章,並且「基督教科學」這幾個字不能從名稱中拿掉。
《箴言報》最早的創辦原因,一部份是要回應當時新聞業者對她創教的撻伐,主要針對那些每天用腥羶醜聞和以假亂真的報導詆毀「基督教科學會」的人。
所以愛迪夫人宣稱《箴言報》的理念是:不傷害任何人,只為全人類帶來幸福。創刊以來已經它得到了七次普立茲獎。
在這複合企業掌控新聞媒體的年代,《箴言報》代表了一個獨特的媒體清流:它為教會所持有、它的使命是公眾服務、有關懷世界的理念(特別的是,這是一份女性創辦的報紙,而且是在上個世紀初,一個女性連投票權都還沒有的年代。)
讀者喜歡箴言報,因為它少了煽色腥等炒作,特別是負面社會悲劇。近年來,它的印刷版銷售量不斷下滑,2004年起,教會下達對其應努力發展業績的指令。《箴言報》為求應變,在一夕之間發展為網路報,轉型腳步比同業都快。
此一轉型,克服了原先的大量開支和每天在國際間派報的運作困難。《箴言報》算是相當早就開始有網路版新聞(1996年起),同時在發送PDF版電子報(2001)以及如今的RSS聯播上,也都是先驅。註31
一、 經營沿革
財團法人基督教論壇基金會(簡稱:基督教論壇報)成立於一九六五年十月卅日,為美國普世教協(WCC)註32為紀念台灣宣教一百周年,奉獻三萬美元在台開辦「基督教論壇周刊」,旨在以促進教會各宗派合一溝通。
首屆基督教論壇董事會包羅了當時基督教四大宗派:長老會(李嘉嵩牧師)、衛理公會(許可領牧師)、聖公會(王長齡主教)、信義會(殷穎牧師)及其他德望人士。經公推法務部長雷法章先生為董事長,黃武東牧師為發行人兼社長。
註22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聖匹茲堡時報
註23 韓國國民日報於1990年由韓國純福音中央教會出資創立,以「愛、真實、人性」為宗旨,號稱世界上唯一的基督教福音派日報。目前已是韓國第四大報。前三名是朝鮮日報、中央日報、東亞日報。
註24 英國衛報是1981年在曼徹斯特衛報創辦的獨立報社改組而成,當年是從周刊開始,後改為日報,許多年都由CP Scott家族捐款支持,後成立The Scott Trust基金會獨立運作。
其宗旨與精神是「堅持財務與言論獨立,無黨無派,發揚公眾利益,堅持自由報業傳統精神,以追求效力與效能的企業原則經營」,至今行銷國內外,享有佳譽,財務不虞匱乏。1996年開始網路報,成為全英國最大、並常獲選第一名的網路報。
註25 The Free Press,宗旨是「Speaking Truth to Power- a progressive news and commentary from the web and print journal
註26 freepress網站
註27 同26
註28 2007 Top 100 Daily Newspapers in the U.S. by Circulation (PDF). BurrellesLuce (2007-03-31). Retrieved on 2007-05-28.
29 Times History. St. Petersburg Times. Retrieved on 15 December 2006.
註30 基督教科學會的創辦人瑪利‧碧嘉‧愛迪夫人是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五十歲前,她百病纏身,婚姻失敗,與家人失和,孤苦無依;當他以八十九歲高齡病逝時,她已集名譽、財富、權力於一身,成為數以萬計信徒臣服的宗教領袖。她創辦的基督教科學會已超過三千間教會,出版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成為美國暢銷報紙。「基督教科學」這基督教的「科學」就是不用藥物的信心治療法 (faith healing)。但基督教界視其為異端,以其否認聖經是最高權威、否認物質、罪惡、疾病與死亡、主張泛神論與否定救贖的需要。
註31 見該報網站
註32 普世教協(WCC)下的Lit&Lit委員會(文學與識字委員會)
陸、非營利組織辦報範例探討
-基督教論壇報的18年創造的價值
以下以財團法人基督教論壇基金會(簡稱:基督教論壇報)之經營為範例,說明由非營利組織所辦的報紙,如何為本身與社會大眾創造價值,且在過程中,克服種種困難,達成不錯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