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報業的明天不在昨天
胡元輝/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
報紙產業方告別令人痛心的2008,又以接近自由落體的方式進入2009。或許會有某些降落傘可資運用,甚至有些樹枝也可以緩和下跌時的撞擊,但是對於連續第三年的下墜而言,底部仍未在望。
以上文字是出自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針對美國新聞業所發表的最新調查報告。皮優研究中心每年均就各類型美國新聞媒體的營運狀態,進行深入調查,它在今年報告的報紙篇,以上述具象卻不免憂慮的開場白,為美國報業的現況做了生動的描述。
毫無疑問,西方國家報業近年來出現明顯的下墜趨勢,其中尤以美國為最。這些國家報業衰頹的原因,自與新媒體的興起及經濟景氣的變化息息相關,去年下半年掀起的金融風暴更讓報業雪上加霜,營收直如「自由落體」。據統計,美國報紙近兩年的廣告收入就掉了23%,2001年線上工作的記者中,迄今已有近五分之一離開職場,誠可謂「哀鴻遍野」。許多有歷史、有口碑的報紙,亦免不了關門或轉型的命運。
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根據皮優中心另項調查顯示,美國報紙的閱讀率近兩年(2006至2008)急遽下降,從38%掉到30%;而且不只年輕的世代,幾乎所有年齡層的閱報率都呈現此一趨勢。例如1977年以後出生的Y世代,2006年的報紙閱讀率尚有22%,2008年已降為16%;而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1946至1964年),閱讀報紙的比率同樣從2006年的42%,降為2008年的34%;即使是1946年以前出生的也不例外,只是下降幅度較小(3%)而已。
美國或是西方報業的變化,當然不見得就反映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趨勢,但證諸台灣卻若合符節。台灣報紙的閱讀率近五年來(2004至2008)約下跌6%,而總廣告量的跌幅更高達近四成。面對如此惡劣的經營環境,撐得住的報社大幅裁員,撐不住的便關門大吉,其慘狀未必輸給美國。但報業就真的沒有明天?
為了因應變局,美國許多報社紛紛向新媒體招手,有的同步發展線上新聞,有的尋求與新興媒體展開合作,有的乾脆轉型為網路新媒體。此一發展趨勢似乎透露,報紙即使不是命在旦夕,至少也是日薄西山。可是諸多實例卻又顯示,發展網路新聞並沒有為這些報社帶來立即的好處,甚至營收仍然持續下墜,業界不免懷疑:網路就真的是報社的救星嗎?
其實印刷品仍有它的便利性,報紙依然擁有它的特色,即使是環境惡劣如美國,皮優中心的研究者依然強調:「我們並不贊同報紙產業即將面臨死亡的理論,整體而言,2008年仍然是有利的一年。」問題是科技先進國家的報業市場的確在萎縮之中,網路等新媒體的市場也著實在成長之中,只不過傳統媒體在新市場的營收彌補不了原有市場的大幅衰頹而已。
一旦報業競爭結構趨於穩定,經濟景氣谷底回升,報紙能否找到它的明天?能否開創新的經營模式?在可見的未來,其實不必絕望。真正應該擔心的毋寧是好的報紙能否存留?或者說,好的新聞業能否承先啟後,繼續成為民主政治的有效支柱?從媒體應該成為公共領域的角度言之,如果報紙存留下來了,卻無助於公民社會的型塑,甚至成為它的對立面,那要報紙何益?
許多人認為,報紙形式的媒體應以深入的報導與分析見長,應以可信的資訊與良好的整理作為特色,可是這幾年來的報業發展趨勢卻是背道而馳。皮優中心2008年的調查發現,對於自己所閱報紙的可信度(credibility),美國人的評價只有22%,近十年來共下降了7%。足見不只新媒體與景氣度會衝擊報業,報紙的可信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經營產生影響,如果報社的經營者只把眼睛看到科技與經濟的發展,卻不顧及報紙的品質,那麼要重新爭取消費者的認同,恐怕也是風險多多。
美國學者古柏(Mark Cooper)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便直接對「補助」與「整併」兩種挽救新聞業的論調提出質疑,認為前者既無法真正解決長期的經濟問題,也無助於新聞品質的提升;而後者因為追求效益,亦往往削減新聞量與記者數,結果反而比過去更降低新聞品質。相對的,他認為在目前這樣一個關鍵時刻,與其支持傳統商業媒體,還不如透過公共政策與公民行動來建構新的替代媒體。
新聞業的未來在哪兒呢?什麼是建構新的新聞業的最佳起點呢?在古柏的眼中,正是數位時代所帶來的新媒體,亦即以參與為基礎的公民及社區媒體(citizen and community media)。因此他積極主張政府應該將補助用來支持這些新媒體,並以建立可實行的財務運作為目標。古柏的看法很清楚的建立在新聞媒體應履行公共功能的觀念之上,既然好的新聞業乃是一種共好(public good),而商業市場無法滿足此項功能,就須要非市場(non-market)的支持。
這類看法近來已引起愈來愈多的迴響,許多人從不同角度提出殊途同歸的見解,認為此時此刻政府財政應該支持的是公共媒體,或是具有公共意義的媒體。特別是數位化已給新聞業帶來新契機,藉由新傳播科技的突破,公民擁有參與媒體、產製資訊的嶄新機會;專業的新聞媒體也擁有開放公民參與、結合公眾智慧的全新基點,政府如能提供良好的公共基礎建設,並給予適當的經費挹注,絕對有助於新聞環境的改善。
其實,傳統商業媒體同樣可以發展為公共性質的媒體,問題在於所有者有無此一遠見與決心。既然媒體經營不能達成預期的商業目標,有見識的媒體老闆大可以仿效英國衛報的模式,將報社信託或成立基金會來經營,並號召其他的企業家共襄盛舉。若能如此,政府亦可在一定條件下提供若干支持,以促成公共化的媒體環境。
台灣有無此種媒體公共化的可能?當然須視媒體老闆的意向而定,惟政府仍可尋求民意認可,透過政策或法律來鼓勵並推動現有商業媒體朝此一方向發展。何況,台灣已有若干社區或分眾媒體具有相當的公共精神,這些小媒體的公共化不但比較容易,而且具有高度草根價值,政府實應賦予更高關注。在現有媒體的公共化之外,政府一方面應大力支持公共廣電與公共通訊社的發展,另方面亦應實質協助具有公共性質的媒體,特別是以公民參與或公共形式經營的新舊媒體。而如果台灣能夠出現以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方式營運的新「公共報業」,相信歷史為之改寫者,將不僅是台灣的報業史而已!
有鑑於商業大眾媒體的不足與缺陷,古柏說:「新聞業的未來不在過去」(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Is Not in the Past)。套用這句話,我們也可以說:台灣報業的明天不在昨天!傳統商營報紙的經營模式已不適用於今日,必須在數位精神的基礎上解構並重構,卻不能失去報紙在新聞分工上的角色特質;同樣的,若能把握當前的黃金時刻,建構台灣過去所沒有的廣義公共報業機制,台灣的報紙將有機會見到一片新的蔚藍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