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巔覆了報業傳統的企業模式。報紙曾經是唯一能觸及到大眾的媒介。它靠著內容,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興趣,又因此拉高銷售量,吸引廣告商去付費買廣告版面。但隨著數位、網路媒介的匯流與再分流,媒介生態改變;內容呈現產生多元的變化;人的生活形態與媒體消費行為也都隋之改變。當周遭的一切都起了變化之際,報業勢必面臨挑戰,它原本的內容模式及企業模式也必然要有所變革。

   報紙訂費,銷售下滑,並不意謂著新聞專業會消失,新聞專業的信條,諸如公正、客觀、公平、正確、對公眾負責,對社會忠誠仍然是不變原則,但每一專業都需要有金錢來源,才能生存。將來它的內容模式及企業模式會是什麼?下一步要怎麼走?本文試從媒介、內容、人三者間的互動關係來討論,並就教於先進。

「內容」

  內容應與特定媒介脫勾,打破原來內容、設備、印刷機器、配送機制的垂直整合思維。內容與傳遞機制綁在一起已不再有競爭性,甚至可能變成負債。數位內容打破了原有之界線:有形、無形;虛擬、實體;大媒體、小媒體。數位內容可以流入任何容器,以不同的形貌出現在不同的媒介,例如一週氣象出現在大媒介如電視、報紙,小媒介如手機 (I-phone gadget)、電子閱讀器。內容可以以不同形式鑲嵌入每日生活脈絡中。

  內容可以客製化,依個人的需求而訂製。我們已從資訊匱乏的年代,到今天資訊泛濫的年代,內容提供者要思考如何針對特定讀者提供「服務」,去幫忙“找尋”、“過濾”、“混合”、“連結”資訊,例如GPS+LBS,依情境隨時提供所需資訊 (“always-on” and “on-demand”) 內容愈來愈分流(Divergence)。

「媒介」
  新媒介的語言:數位表徵;模組化;自動化;流動的、多元變化;內容一方面它是一篇精美、膾炙人口的文章;另方面它是電腦程式語言描述的資料結構。存在電腦裡的數據檔案,從一種形式與另一種形式間互換:文字→聲音;聲音→文字。

  媒介不斷變化與演化,大我們處在主流媒介與草根媒介互動的年代。我們大眾媒介、小眾媒介、個人媒介、社會媒介、行動媒介等新舊媒介交互雜陳媒介製作人與媒介消費者產生前所未有的互動,閱聽人是受眾也是主動參與的內容提供者。,布落格,YouTube形塑參與文化,MIT教授Henry Jenkins <匯流文化>書,探討媒介匯流、參與文化、集體智慧三者間的關係。


「人」
我們的讀者、聽眾,已從被動的接受,變成主動的參與。他們決定何時、何地要選擇什麼資訊,他們也可以主動提供資訊,參與意見表達,甚至有自己的虛擬社群。我們對這些個人及社群的資訊行為了解多少?他們是誰?他們在哪裏?他們在想什麼?他們的工作環境、生活形態如何?他們在不同的時空、情境、心情需要什麼樣的資訊與娛樂?我們對他們瞭解多少?我們能提供大電視與小ipod跨媒體平台資訊嗎?我們提供足夠的個人化資訊嗎?資訊介面與互動設計我們掌握了多少?

「小結」
   《追憶似水年華》作著普魯斯特: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大陸,而在於有全新的目光。當Google、Yahoo、Apple不再只是高科技產業,同時也是媒體產業之際,新聞事業也應定位自己,高科技產業或許是其一,因為從虛擬新聞室運作、團隊溝通協調等工作流程的管理;到大量資訊分析、組合、切割、儲存、提取、搜尋等內容的管理;乃至前端內容呈現與後端資料庫銜接等網路架構的管理,都需要注入高科技元素。報業應從事更多連結通訊、電腦軟硬體、內容的研發工作。鼓勵創新應用內容構思與新科技去引起民眾對公共議題產生興趣進而激發想像,「我們可以為新聞注入創造力而不會對事實打折扣」。

  最後,引述紐約時報董事會主席兼發行人修茲伯格的話「不論是數位或類比,我們回歸新聞的第一原則:專心致力於提供快速、正確、公正的優質新聞,幫助讀者作優質的判斷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