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嬿報導】當全球報業受金融危機衝擊以及傳播環境變遷,而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台灣的資深媒體人,中國時報副社長黃清龍於五月六日就發表新書《報業還有明天嗎?》,他選在此時此刻出版,希望為站在十字路口的台灣報業指點迷津。
《報業還有明天嗎?》這本書是集結黃清龍於2005年初卸下中國時報總編輯一職後,到日本參訪和在美國進修期間,觀察當地媒體產業狀況所發表在中時電子報部落格上的文章。他以自身投入台灣報業的歷練與經驗,透過和日本與美國媒體經營者的對話與親身觀察,對日本、美國和中國大陸三地媒體產業的發展進行深入剖析。
黃清龍提出三點日本媒體與報業的做法,供台灣媒體參考,分別為報業間的協同合作、新的廣告效果測量方法、結合「二維條碼」與平面媒體模式。在美國的部分,包括小型新媒體「政治」(The Politico)結合報紙和網路的營運模式、一人媒體《尼爾遜報導》、《今日美國報》組織整合模式等,都可作為急待轉型的台灣報業之參考指標。
黃清龍於2006年在日本停留三個月,參訪了《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日本電視台、NHK等十一家媒體機構。他提到在參訪日本報業的時候,當時日本報業龍頭《朝日新聞》和《讀賣新聞》的總編輯對日本報業的發展已感到憂心忡忡,因為當年全國閱報率的調查已下降到92%,但台灣當時已經跌到50%左右。
他認為日本報業間的合作機制,可作為台灣報業營運的借鏡。他指出日本報業為了在一個有秩序的市場上競爭,在戰後即發展出協同合作以相互約束的方法,譬如日本報業公會協議報紙固定發行十大張,可避免惡性競爭並且方便廣告版面的排定。在美國新聞業的彼此合作案例也很多,但是在台灣卻欠缺這樣的經驗。至於很多學者提倡政府該補助報業,進行報業紓困,黃清龍認為在台灣的政治環境中,此舉很難落實。
另外就是《日本經濟新聞》的例子,黃清龍表示,從這次全球報業經營危機的現象可看到財經專業報紙抗跌性最強,原因可能是讀者結構清楚且集中,以及成功的加值服務創意,譬如舉辦論壇和展覽等B2B營運模式。如何吸引讀者、找到適當的營運模式是報業該思考的問題。
關於日本的免費雜誌集團RECRUIT,黃清龍認為RECRUIT吸收網路數字化的概念,以實際的消費者行動來預測發行數量,這樣的廣告效果計算方式或許可解決台灣平面媒體廣告效果不易測量的問題。再來就是免費報的部分,黃清龍認為免費報在全世界佔7%的發行量,香港六個發行量最高的報紙中有三個就是免費報,其廣告投放量高達整體報業的20%。台灣免費報的規模還小,未來是否精英報該走向收費制且發展為小眾媒體,而大眾媒體則以免費報型式發行,相關的趨勢如何也該予以思考。
另外,關於日本報業發展的「二維條碼」,即讀者只要用手機拍下,就可以看到動態資訊。黃清龍表示,如果能將二維條碼和平面媒體結合,並使其普遍化,可讓平面媒體的靜態從劣勢轉為優勢,北京晚報報導世界盃時已經有在使用。他指出中華電信雖然有在開發,但台灣的平面媒體已被既有的思維模式框架,沒有即時思考這個問題。
美國媒體界的部分,黃清龍以美國的「政治」(The Politico)媒體的經營模式為例,其以極少的人力但資深的經驗來經營實體報、網路、廣播和電視等媒體平台,也是一個台灣報業可參考的經營模式。另外是美國一人媒體《尼爾遜報導》(Nelson Report)也是一個特殊的媒體經營案例,《尼爾遜報導》專攻美國國會新聞,獲得山謬國際機構(SIA)的支持,提供與美國投資政策有關的資訊,但美國的文化國情與台灣不同,台北國會作出的決議可能不足以吸引足夠的注意力。
黃清龍以參與中時集團整合的經驗為例,認為目前台灣報業一直找不到好的方法解決內部整合問題,且內部整合比外部整合還要困難。他認為《今日美國》(USA Today)發展兼顧型組織來整合集團各媒體,並維持各組織獨立性是成功的作法,雖然文化不同此模式不見得能夠移植到台灣,但仍值得作為報業集團整合時的借鏡。
黃清龍指出,報業必須要有遠見,共同找出適合於台灣媒體產業文化的營運模式,並且去思考是否報業的經營模式,或是與傳播科技結合的方式要有所改變。他以一位資深報人不願接受報業走向死亡的情懷,來做此呼籲,期待台灣報業能擷取國外的經驗,延續台灣報業的生命,替轉型找到最佳之路。
獎助此書出版的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則指出,新書發表會上幾位資深報人共聚一堂替媒體產業找尋出路,是十分難得的機會。他不贊同現在的新聞工作者不關心媒體產業的發展,只關心自己的作風。因此他對台灣的報業只有一個呼籲,就是媒體產業需要所有的媒體工作者一同來關心。
他接著提到,各國政府頻頻對其他產業進行抒困,但是媒體產業經營慘狀不亞於其他產業。這次金融危機讓仰賴自由市場的報業面臨困境,因此報業應思考如何結合新科技並找尋其他呈現新聞的型式。最後他提到,媒體本身是非常複雜且龐大的產業,難免使得最早出現的印刷媒體面臨挑戰,但他認為報紙不會消失,而是必須要改變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