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是通訊技術背景,對傳播政策沒有很深刻瞭解,只是過去在NCC八、九個月以來而稍有涉獵。我還是討論數位化技術的進步,如何改變傳播本質。過去二十年數位化技術的演進,從通訊工程的專業角度來看,是非常驚人的。我剛回台灣的時候,internet還是剛剛出現的概念,那時甚至還沒有e-mail 。90年代以後,internet才蓬勃發展,進步幅度大到連我們這些技術背景的人都很難消化。
半導體有所謂的莫耳定律,就是每十八個月晶片的密度會增加一倍,或是說體積縮小一倍,所以晶片技術一直在進步,個人電腦在今天變成無所不在的device。數位化的頻寬使用效率也是不斷提高,雖然無線電視的頻寬還是6MHz,可是現在壓縮技術可讓一個頻道可以變成將近十個。相對來講,頻寬好像變大。頻寛變大,加上傳輸技術進步,讓我們有更大的餘裕去玩,傳播事業也有更大的空間。
數位化之後,所有內容的source本質都一樣,只是在不同的傳輸平台。未來觀眾不再是被動收訊的角色,而可以積極參與內容。我個人認為,broadcasting在未來數位化之後,它的概念會越來越模糊,因為所有的audience(閱聽眾)希望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訂閱自己想要收訊的內容。未來的每個人可以透過這麼大的頻寬,多元化的數位內容,去訂製自己的近用組合。基本上audience會變得非常個人化,所以廣播未來可能變成不是主流的傳輸型式,可能只是基於國家特定政策,必須保留特定頻寬,提供傳統廣播做內容傳輸。這純粹是我個人觀點,不代表NCC政策。
大家都很關心無線共同傳輸平台的問題。現在無線電視於第一梯次已開放五個頻道,交通部正在規劃第二梯次。現在IPTV已經出來了,有線電視也積極推動數位化。數位化之後,有線電視空間變大,頻道將增加;而未來無線電視的型態,是否仍然固守在傳統型式,我個人認為是可以討論的。未來數位無線電視是否有共同傳輸平台,而像歐洲「水平化」的管理方式?頻道內容是個layer,中間有operation的layer,下面是trasmission layer。這種水平化的管理方式,從我們通訊技術的觀點來看,就是通訊運作的本質。
無線數位電視有沒有可能朝「水平化」規劃,我認為技術上當然可能。如果我們給予無線傳輸平台的執照,專注經營無線傳輸平台,然後在上面有很多頻道可在無線傳輸平台上架,就像是有線電視一樣。根據我們對技術的認知,在這種情況下,無線傳輸平台的頻寬使用效率,絕對比單獨的發照來得更好,因為我們有很多技術可以去提高頻寬的使用效率,也能讓頻道業者得到充份的競爭,這是一種可能性。以目前無線電視的法規是不可行的,要讓這樣一個概念得到落實,就必須嚴肅看待無線廣播法如何修訂。如果我們有一個無線傳輸平台提昇頻寬使用效率,我認為這個平台上的公益頻道,或是公視的使用,一定能得到充份保障。
從數位化的發展趨勢,我個人認為未來傳播的樣態會相當不同。 NCC會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積極關注發展趨勢,因應趨勢做修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