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提到數位電視,可將它分為三塊,第一塊是最早的無線電視,第二塊是後來出生的有線電視,第三塊是新電視,技術名詞應該叫IPTV。前兩個部分有數位化的問題,IPTV則是因為數位化才會出生。在無線電視方面,目前五家無線電視台都已數位化。早期類比傳輸,6MHz只能放一個頻道,現在視解析度需要,可以到四到六個頻道。目前只有三個,五家合起來是15個,加上公視製作HDTV,就有16個無線電視數位化的頻道節目,與類比同步播出。家裡如果還是接收類比訊號,我建議你還是買一個機上盒,就有16個免費頻道,比有線電視便宜。

  第四台到今天大概都維持類比,但它也很想數位化。目前類比就可以有一百多個頻道,數位化以後把數字乘上去的話,會有幾百個頻道。為什麼有線電視希望數位化,因為許多私接戶一毛錢都沒付,數位化之後就必須使用機上盒,你跑不掉;還可以做付費、互動電視。但是有線電視數位化的好處就是各位的壞處,用戶不接受。用戶在家裡原本可以客廳裝一台、浴室也一台、臥房再裝幾台,費用都算一戶;如果一機一台,家裡有四台電視,原來五百塊就變兩千塊。有線電視遇到的是用戶反抗,不是技術不良。

  回到無線電視,它是頻譜資源規劃的寵兒。過去電視大家認為未來性很高,早年 給它五、六十個頻道,頻道多到用不完,所以後來行動電話各方面通訊開放,才再慢慢取代過去,所以無線沒有頻譜資源的問題。過去我只定無線電視的傳輸規範,到現在還未將整個法規修正,無線廣播電視法根本沒有數位,只有類比。至於為什麼16台沒有人看,等一下我會再做說明。
  
空餘頻道 市場能否消化

  當時我第一次採取美規ATSC,每個數位電視節目我再配給他兩個頻道。當時我會採取美規標準,是因為美規ATSC就是6MHz頻寬,歐規的DVB-T沒有辦法用6MHz,但後來開放時,業者反應美規在行動車用會有問題,所以我們轉成歐規DVB-T,DVB-C是有線電視,DVB-S是衛星電視,完全走到歐規系統。唯一不同的是歐洲的PAL系統是8MHz,我們是6MHz。

  現在出現一個問題,就是我手上還有五個頻道空著,很多業者表示過去五台都是舊台,有新的業者願意進來為什麼要擋?所以我現在的規劃方式,就是把這五個頻道都拿出來。其實我手上還有很多資源,像改善偏遠地區的十二個頻道我還沒拿出來,重點是市場是否有這麼大的需要,這是一個問題。

  我的規劃構想是開放執照張數,就把五個頻道拿出來,採先審議後拍賣;如果通過審查是五家,就讓五家拿搶四張執照,這樣會挑選出好的,否則通通有獎的話,大家都做不下去。如果通過四家就選三家,讓它有競爭機制在,這就是N減1的模式。經營區當然是全區,頻寬是6MHz,年限則按照廣電法規定六年。執照發放方式就是我剛才講的,先審議後競標。

  這方面已來回做了多次公聽會,也報到行政院,在目前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頻道開不開放,這是兩難。不開放,別人說資源擺著不用;開放,金融風暴下的競爭市場,廣告有沒有那麼多?活得下去嗎?我站在政府的立場,既然資源又沒有問題的話,活得下去與否,就由業者自行考量。你提出特殊的經營點,讓NCC審查時覺得你可以做,就給你執照,如果你提不出來,那對不起。

數位節目品質不佳 觀眾難捧場

  有人說,公共電視有沒有保留。我資源很多,將來公共電視要用多少頻率,我都沒問題,只怕你沒有能力做。現在遇到一個瓶頸:為什麼數位化之後大家不用?有人覺得數位的頻道太爛了,看不下去,免費都不看。我們檢討原因,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的廣電法只有類比的規定,依然是頻率與節目綁在一起,根本沒有平台的觀念。數位化卡到最嚴重的一點,是節目自製率要百分之七十。每個節目都自己做,一個電視台做30個節目,做得如何?草草了結,當然不會做得好,也不能向平台轉播其他節目。

  我建議廣電法應該趕快修。我們不希望它修的,但是廣電法修了,就是剛才陳教授講的:黨政軍退出媒體。我很納悶,這要怎麼做。我最近因為電信搭橋到大陸進行訪問,我問他們經營媒體有什麼限制,他們說有,限制就是黨政軍才能經營媒體,兩岸之間有這麼大的差距,能不能持平衡點?我不認為經營媒體要排除任何人,任何人都有發聲的權利。如果怕,可以用持用股份比例限制。不該說通通退出。

  另外是跨業的問題,對於電視的經營者不是好事。有線電視還稍微好一點,可以雙向。無線電視面臨的問題還滿嚴重的。跨業就是數位匯流的問題,在法規上電信早就打開了。廣電因為還沒修完,沒辦法讓電信跨過去,現在NCC最難處理的就是MOD問題。關於「必載」的問題,必載是雙面刀,如果我收視不多,當然希望必載,讓有線電視免費上架;如果我節目收視很高,我收不到收視費,這值得好好探討。我的個人意見NCC或許可以考慮:就讓必載與否,由無線電視業者自己決定,也是一個參考做法。

  將來媒體怎麼走?絕對是分眾的各種不同的需求。Youtube現象,包括個人製作節目都會上來。將來匯流之後,我敢很大膽地說,最可能的情形就是,三、五十年後,大家可能聽不到什麼叫電視機;像我這種年紀的人聽過什麼叫電報,什麼叫留聲機,年輕人根本沒聽過。

  未來怎麼走,我很簡單地說,就是所有的閱讀通通都會在手機上;另外一個機是「車機」,包括交通資訊、定位系統,採用中尺寸的螢幕;另外一個名詞還沒出現,是放在家裡的大螢幕,叫「家機」。這是外行人的分法,其實技術人員只有一機,all in one,差別只在螢幕大小。也就是我現在拿手機,到車上就插在車機上,螢幕就出來了。回到家裡就插到家中電視。IC的進步可怕到嚇人,這些東西在未來的半導體與通訊產業,絕對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