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率影響新聞品質?媒體反對

 

  【台灣醒報記者林煬凱報導】「收視率」主宰著台灣電視媒體的廣告生機,新聞媒體於是競相播報羶腥色搶收視率?媒體業者與學者對此論點持反面意見,認為不能將收視率當做影響新聞品質的托詞,並建議在現今電視頻道供過於求的時代,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應加速並落實頻道的退場機制,減少浪費全民的資源。

  今(9)日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與中央通訊社舉辦第二場卓新論壇「媒體大未來」,邀請各界媒體業者、廣告業者與相關學者參加。主持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表示,討論是為了讓台灣媒體更加專業,找出媒體能夠跳脫收視率魔咒的有效辦法。

  動腦雜誌社長王彩雲首先提到,目前廣播電視產業有90%是靠廣告,唯有找出其他的營收來源,才有可能擺脫收視率,她舉例說,民視透過自己的媒體銷售商品,因此對於廣告收入的依賴只剩50-60%,知名連續劇《娘家》更是創下3億的獲利。

  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林照真表示,收視率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所牽扯的層面也不單只有廣告主與媒體;而收視率本身的真實性一向遭受懷疑,但在與廣告購買結合後,不僅成為一個絕對數字,也影響新聞內容的標準,這是不正確的態度,是社會大眾必須關心的。

  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黃聿清也指出,電視頻道供過於求,加上許多觀眾使用網路收看節目的頻率提升,收視率的真實意義確實備受懷疑。

  站在廣告業者的立場,凱絡媒體經理朱詣璋有不同看法。他說,收視率不全然是壞的。收視率是幫廣告主規劃預算的重要依據,是一個必須存在的依據。他也指出,購買商品都要標明成分內容,廣告主也要透過收視率知道觀眾群與人數。

  TVBS趨勢發展部總監王業鼎雖然同意廣告業者的說法,但是他認為,收視率的抽樣誤差相當高,在「微收視率」的時代,其實收視率的可信度幾乎沒有,只是數字是被需要的,他建議收視率的百分比應換成人數,才有實際的價值意義。

  王業鼎也提到,NCC擔心電視台將羶腥色新聞做頭條,而不准AGB收視率調查公司公佈電視台每分鐘收視率,但他表示,新聞不完全只考量收視率,也會重視社會觀感與道德,電視台的形象與影響力也是一項考量。

  此外,民視新聞製作中心主任蘇義崧表示,新聞媒體應學習如何健康看待收視率。新聞工作者要對自我有所要求與期許,不能利用收視率成為新聞品質降低的托詞,而是將它當成作業制度的解讀參考。

  王彩雲也表示,公視的節目不單看收視率,收視值、公共值與影響力也是需要重視的。她說,NCC應設定多樣的指標,不單只是將收視率當成唯一準則。黃聿清則表示,台灣收視率的測量機制落後,應多向國外學習,NCC應透過監控數據,找出觀眾真正的需求,對於收視率過低的頻道要落實退場機制,才不會浪費全民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