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論壇:新聞品質責任不應推給收視率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9日電)「收視率」真是新聞品質的魔咒?專家學者與電視媒體代表今天座談指收視率只是數字,關鍵在如何使用,媒體不應把新聞品質的責任推給收視率,應有多樣化綜合指標檢驗新聞品質。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上午在中央通訊社舉辦卓新論壇「媒體大未來」第二場論壇,邀請學者專家討論收視率透過廣告分配機制主導電視媒體新聞內容,在「微收視率」時代將來臨而可能造就「唯收視率」主導新聞媒體的問題。
論壇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主持,動腦雜誌社長王彩雲、凱絡媒體總經理朱詣璋等專家指出,台灣電視頻道太多,各頻道必須向廣告主爭取廣告才能存活,也使各節目收視率不到1%,相較於抽樣調查1100個樣本的正負誤差3%,收視率變得沒意義,卻仍主宰新聞內容。
王彩雲建議要有多樣化指標,主管單位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可在發照時讓收視率太低的電視節目退場;朱詣璋認為,與觀眾相關各項調查率放在一起,收視率就會變得不重要,但收視率是產業的工具,有需要存在,關鍵在如何使用。
世新大學助理教授黃聿清強調,微收視率時代到了,電視台每天苦惱於收視率數字太小,但若持續追求收視率,最壞的狀況還沒有到,例如世新大學學生1/2看過「痞子英雄」,其中1/3是上網看,現有收視率機制偵測不到,建議媒體須戒慎恐懼,NCC應監控數據,要有退場機制使供需不失衡,才不會浪費全民資源。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林照真指出,收視率涉及電視、廣告等產業,但電視內容深入家庭對下一代影響大,收視率成為公共議題,建議探討電視新聞廣告買賣是否應採取不同廣告購買制度。
電視業者代表TVBS趨勢發展總監王業鼎、民視新聞製作中心主任蘇義崧都認為,收視率不是新聞的魔咒,媒體不應把新聞品質的責任推給收視率。近來電視媒體與廣告主對收視率的使用已有比較理性的態度,電視台也檢討改善新聞品質,NCC會罰錢、SNG聯誼會畫定採訪界線也都發揮規範效果。
王業鼎說,TVBS早就嚴格自我要求,不跟進報紙羶色腥的社會新聞頭條,推出1小時的地球暖化新聞節目,還發現收視率超過平時新聞1小時的收視率。蘇義崧表示,民視每日新聞不做打架丟雞蛋新聞,也努力推出如「台灣NO.1」表現善良人性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