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這時候動腦雜誌都針對台灣媒體經營做全盤掃描,我有一些補充的看法,譬如這一期的《媒體改造方程式》,各位有機會可以給動腦指教。今年五月初,我跟台北幾個雜誌經營者去倫敦參加世界期刊聯盟的國際性會議,之後拜訪了BBC,了解他的經營模式,我看到一個新的求生方式。
我發現台灣媒體在這兩年有非常大的改變。過去電視廣播90%以上靠廣告收入,報紙至少60%靠廣告,但這幾年年輕人靠網路收集資料,在這情況下傳統媒體還有明天嗎?特別是金融海嘯之後,台灣廣告量衰退的非常嚴重,事實上已經有非常多媒體,開始在思考是否全部靠廣告。
民視總經理陳剛信曾說,這幾年廣告依賴度從90%下降到50%,他們透過自己的媒體發現消費者對節目有興趣的,透過商品來銷售。譬如娘家豬腳一年為民視帶來3億的收入。BBC更精采,旗下的節目不靠廣告,投資海外公司BBC
Worldwide,主要收入來自於授權,將自己的產品多樣化,節目商品化,出雜誌、DVD、電玩,還有海外授權,為BBC Worldwide帶來龐大收入,報紙雜誌這兩年也朝此方向走。如果我們的電視台能在這方面找尋其他收入,依賴廣告百分比降低就不需要隨著收視率起舞。
另外,公視對旗下電視台做評估時,除了收視率還有其他指標,可供民營電視台參考。包括增益率、收視質、影響力。我認同的是民營電視台除了營利之外,公共服務的責任若沒盡到就是社會公害的說法,公視也會特別去評估公共服務的個項目。建議NCC應建立多樣化的評估指標,’除了收視率還要有收視質、公共服務、影響力。透過綜合性指標來判斷媒體是否需要退場,如果經營的太辛苦,NCC應該拿出魄力讓電視台退場,否則會造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