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人市場研究公司是台灣第二家收視率公司,當時有很好的願景,但在現實面的考量下決定退出台灣市場。簡單來說,收視率就是貨幣的概念,如果我們有兩套貨幣就會混淆,AGB Nielsen就像台幣,多了一種貨幣對一般業者會產生困擾。更具體的客觀的是,廣告公司有很多軟體,需要歷史數據去做預測,會用經濟模型去推估,有兩套數字會使趨勢不容易獲得掌握。
我比較悲觀,為什麼覺得收視率數字那麼小,各位所談的數據都高估了收視率,AGB Nielsen現在監測65的頻道,每天都有超過20個以上的新節目,三四千個節目分的數字是100%,就算樣本加到一萬,數字還是一樣。100除以兩千,每個節目收視率就是0.05%,能夠超過1%的不會超過七十個。這麼多年一直在思索的問題是,如何繼續走下去,而且數位化後更慘,頻道更多。在這麼多數位環境下,很快就進入微收視率時代。
焦點訪談 補強收視率盲點
收視質的研究,我們已經提出第三個測量法,就是焦點訪談。樣本數只有八到十二個人,這個數據設定就三、五場,就可提供甚麼樣的參考嗎?其實很有趣,現在的電視台的痛苦都是數字太小,數據太不穩定,很難做正確的解讀,微收視率時代繼續追逐數字會更慘。現有偵測機制測不到年輕人,現在學生多用網路看電視,開機的人都不是我們想要掌握的那群人,這部分蠻重要的,這是一個dead end。
我今天要呼籲的是NCC,我看到的是,收視率目的不是只有廣告、產製的目的,更重要的使命是政策,是否能掌握多元、多樣性,收視率就是觀眾需求,供需之間有無過度浪費?現在完全沒有退場機制,頻道一直播消耗的是人民的資源,提供太多,需求在哪?供需失衡,NCC必須去監控這些數據。
收視率是結構上的比例,但收視質是希望能夠做出互動,透過收視質的調查,是針對頻道認知、特定節目滿意度,續看意願等數據呈現,雖然樣本數不夠,但做焦點訪談可以設定研究結果,讓製作人了解受訪者。受訪者、閱聽人很聰明,如果繼續下去,窮途末路的收視率環境下,要如何帶領業者往前走?焦點訪談可以想像觀眾的輪廓,製作人參加完都認為很有用,因為過去都只是跟數字互動,常常不懂為何數字會這樣。
我最大的期許是媒體應該要善用收視率,但也必須提昇格局,如果再追求下去,我看到的是悲觀的前景,政府和相關業者應該去體認,把收視率導到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