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率新聞學
林照真/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收視率的課題一向受到業界重視,也受到很多應用,從過去到現在,有關收視率的爭議不少,但是這些問題似乎都沒有改善。隨著台灣頻道增多,廣告商愈來愈重視收視率的情況下,商業媒體對收視率更加重視,就連公共電視也表示重視收視率的態度。

  收視率為何重要?指的是其與觀眾的關聯性。收視率屬於一種觀眾調查,以致電視產業界往往認為收視率高的節目,就比收視率低的節目來得受觀眾歡迎,這其間有非常多的討論空間。這種觀眾調查並不是在調查觀眾的喜好與態度,而是調查「廣告所觸達的觀眾人數」,所以,調查的只是觀眾開機與否、在頻道停留的時間,只要觸達的人愈多(或是愈符合其分眾),便表示達到一定的廣告效益。但是,當同樣的想法用到內容上時,情況可能就會比廣告複雜許多。尤其電視的節目內容時間較長,觸達到的人究竟其情緒、喜好為何,並無法從量的觸達中獲知。以電視新聞而言,新聞時段代表資訊、意見與娛樂的傳遞,有一定的公共領域意涵。這是(商業)媒體應有的專業倫理,不能純以量化收視率做為唯一指標之原因。

  收視率利用電腦,形成複雜的觀眾資料,由於這些資料的交錯使用,形成複雜的觀眾面貌,電視台藉此資料去歸納觀眾的喜好,使得電視新聞出現某種偏好。但之所以如此,與目前所採取的媒體購買制度亦有極大關聯。

  因為目前廣告購買多是採取「保證CPRP」的購買制度,也就是採取每個收視率點成本的低價競爭模式,使得收視率數字的應用愈來愈繁複。同時,由於廣告與廣電的收視率交換貨幣採用的是「廣告收視率」,才會使得電視台也必須以更細小的收視率單位來自我檢驗內容,以提升最後的廣告進帳。

  換言之,收視率從生產、使用、交易,其實是一個連動的環節。目前,不論是任何一個環節,都是以細小單位為進步的觀念來看待收視率,這會使得相關產業更加重視收視率。早期日記法調查時代,可以用十五分鐘記錄一次收視情形;但到了「個人收視記錄器」時代,就變成了以「每分鐘」為單位。

  同時,收視率做為買賣交易的交換貨幣,更與市場供需原則息息相關,電視新聞市場也在電視大量開放、供過於求的情況下,使得電視新聞內容,產生極大的問題。由此來看,電視新聞廣告買賣,是否應採取不同廣告購買制度,並且全盤檢討目前的媒體購買制度,或許是關心電視發展的相關產業人士應該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