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電視全球化是目前全球的趨勢,在台灣為因應數位化的趨勢和彌補商業電視台的不足,成立了「公共廣播集團」,這是台灣唯一的公營媒體,其扮演角色和社會定位當然就成為時下大家最關心的議題。在今日〈30〉卓越新聞論壇,強調在數位化的時代,公共媒體的角色和定位是很重要的。
立法委員管碧玲、媒改社召集人劉昌德和前任公視董事長吳豐山對都表示,公視目前在台灣社會上角色扮演和社會定位是現今最重要的課題,因為台灣目前電視環境是處在資本主義和政府干預的狀況下,雖說台灣社會多元自由,還是有少部分弱勢的社會團體,希望公廣集團可以幫助他們發聲,並整合社會價值並擴大多元性。
政大廣電系教授劉幼俐、台大公行系助理教授陳耀祥和吳豐山都認為,應儘快修改現有的法規,並重新定義公廣集團下的頻道屬性,才能確立公共媒體在社會上的角色和定位,並讓觀眾們在台灣看新聞第一個選擇就是看公視,那時要觀眾繳錢就不難了。
吳豐山說,政府每年捐九億元給公視使用,但其人事成本就占了五億元 ,只剩下四億元可以用來製作節目,但製作成本光一集就需要兩百萬,平均下來一年只能產製2~3部連續劇,因為把錢都用在連續劇上面,相對的會排擠掉其他節目。
他建議,公廣集團可以和台電合作,扣除掉貧戶每年每戶徵收50元,那麼就至少有60億元可以運用,製播出來的節目會是現在的好幾倍。
現任公視執行副總鍾裕淵表示,公視內部的運作是很民主的,大家都在問公視成立這11年來到底實踐了什麼?公視培育出很多電視圈後起新秀的搖籃,有很多新生代的明星和導演,例如阮經天和王小棣導演,在他們大紅大紫之前,都曾經在公視發表他們的作品。大家都在講「優質」節目,但是卻不知製播出一個優質的節目,其背後必須花費很大筆金錢和心力【台灣醒報記者陳沂琳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