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公視法三個版本,當前哪一個最適合?首先我們看「公廣集團」這四個字。請問「公廣集團」這四個字在法律用語明確嗎?我們看到公視的網站上寫著:公廣集團是2006年7月成立。怎麼成立呢?真的是不清楚。我們如果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只有2006年1月份所通過的《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給它一個基礎,但這個基礎不夠,只說政府編列預算招標採購設置的客家、原住民、宏觀電視等頻道製播,應該在條例通過後,次年度起,交由公視基金會辦理,不過還不能算是公廣集團的法律基礎。

  還有一個矛盾的地方,原住民委員會也通過另外一個法,在2008年一月的時候,公布了原住民文化事業基金會的設置條例,其中第四條提到對於原住民的廣播電視的一些看法,也提到有關原住民電視台的專屬頻道的節目製播,「得」交由公視基金會製作。換句話說,我們到目前為止,沒有法律明確地說公廣集團已正式成立。

  這三個版本裡面,今天舊的版本先不談,我們看比較新一點的,公視版本與媒改社的版本,裡面的精神都有面對現在的問題。剛才的討論有提到公視的定位,彼此頻道的關係是什麼?今天我們不是很匠氣地來修法,而是要釐清所謂的「公廣集團」彼此電視台與頻道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以現階段來講,是非常暖味的。華視還有一些民股政府尚未完全買回,而政策是要做公共化的電視?雖然我們大致認為有這樣集團成立的必要。公視的網站上寫著TBS(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我覺得不是很妥,整個台灣的電視生態只有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回過頭來看,公共電視與華視在數位時代的關係,我自己常常推敲很多組合,去想現在的數位頻道現階段公視三個數位頻道,跟華視的三個頻道之間的關係。公視與華視未來的數位頻道就是現在的組合嗎?還是我們趁這次集合朝野、學界、相關媒體人員,大家一起來看數位時代公視與華視的定位:我們到底是在修公共電視法,還是公廣集團法?這是非常重要,要一次把它完成。

公廣爭取經費 先規劃架構願景

  公視與媒改的兩個草案,都有提到公共化,都有架構出所謂公廣集團的雛形。不過華視的定位有沒有很清楚?各個國家有各自的廣電模式。比方公共電視不做廣告,而要支持三個數位頻道,未來還要再推出其他的數位頻道,九億元當然不夠。可是如果華視也需要政府撥預算,過去的學者版本一直認為華視應該自給自足,可以播廣告以自籌經費。現在我看到這兩個版本,媒改社建議政府該撥給華視十億預算,新聞局的版本是六億。我們都關心公共電視,但是花錢要一毛一分寫清楚,到底我們公視與華視的願景為何,錢怎麼花,每個頻道要如何規劃,很清楚地拿出計畫書後,才好請立法院增加預算。

  最近我去日本考察一個月,上個禮拜還在NHK。像日本NHK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拒繳收視費,但是一年也都收到六千三百五十億日幣,換算大概是二千多億台幣。英國去年收到三十三億英磅。目前我國公共電視做出來的成績,有進步我很高興,但是比起歐洲、日本的公共電視,收視率還是偏低。假如說看新聞,英國會看BBC,日本會看NHK,請問在台灣看新聞,是不是第一個就看公共電視的新聞?有沒有做到?在民眾心目中公視是不是首選的頻道?公視一方面也要做出成績來,才能說課稅,或規定每個人交多少收視費。不然一個傳播問題會變成政治問題,大家會拒繳。我們現在有線電視的普及率是百分之八十,還是Discovery與National Gegraphy的rating排名在前,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要民眾每個月被扣多少收視費?這很困難。  

  所以,第一個是釐清公共電視與華視的關係。現在的草案建議公視董事會底下設執行長,執行長底下又設各台長,執行長底下還有副執行長。我們到底要不要副執行長?到底執行長與台長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當然每個國家的情況不一樣,像日本的「經營委員會」就相當於公視的董事會。讓我們訝異的是,經營委員會的12個成員裡,只有一位是專任,專任的反而不是董事長,而是一位有會計背景的教授。只有她是full time,其他人都是part time,NHK的會長就相當於台灣的公視總經理。NHK的頻道有綜合性的、教育性的,但並不是各一個台長,而是分為財務、技術、倫理、內容、新媒體、news production等,總理所有的頻道。

  英國也有一些改變,像是Trust與Executive Board的關係。BBCExecutive Board的成員裡,也是一樣以專長區分,在執行上就相當於我們的公視或華視,稱為executive directors。這個Executive Board十位是內部的,六位是來自外部。這十位裡與日本NHK可以對照。BBC有這麼多頻道,以負責vision,  audio, technology, marketing, finance, worldwide, people(人事)區分等。這些BBC的exeuctive directors有點對應日本managing directors。

集團資源互補 廣播電視一體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台灣。我們現在有董事、監察人,執行長與各台長的關係,我們一定要釐清,各族群也一定要尋求共識,所謂的集團,大家一定要資源互補,而不是各自獨立在一個屋簷底下,彼此之間卻沒有聯繫,我想這樣很可惜。

  我覺得大家似乎沒有很關心宏觀電視。我們看國外,不管是BBC World或NHK World,甚至中國大陸的中央電視台在海外都有進入到民眾家庭,請問我們宏觀電視在國外的落地情形如何?現在宏觀電視的預算很有限,甚至不到兩億,又是招標,又有一部份來自台視、中視等的節目。主播也不固定,branding沒有,節目零散,要怎麼在國際間打響我們自己的名號?我們要做就做好,這樣根本不行。宏觀我覺得大家很少談,也應該一起來注意。

  剛才的討論尚未談到廣播。以前監察院有個報告,提醒當前一些公營電台,比方警廣、教育電台、台北電台、漢聲等,是不是該好好想一想未來的定位。國際間廣播、電視多是是一體的。公視這次修法版本有把廣播加進去:公共廣播電視法。到底我們要把舊有的公營廣播電台整併到公視?還是趁政府要開放廣播頻道時爭取新的廣播頻道,公視之前的五年計畫有納入。未來,公視在規劃時,仍要把廣播納入一起思考。

  我再講一下,我覺得我們目前國內有一個心態,就是什麼東西就加個「密」。我拿到一個版本,寫著「內部文件請勿流傳」。我在日本也關心他們的匯流法草案,日本每一個草案討論版本都掛在網站上,很清楚。隨時各界有興趣,就點進去看,也不用跟主管機關要版本。這樣就是雙向溝通。平常就能溝通,這樣比較好,而不需要加個「密」。早點讓大家知道,多多討論。

  過去我在當NCC委員的時候,曾經面對第二梯次的數位無線電視頻率要不要保留給公視的問題,那時候我們有三位委員直接登門拜訪公視,問他們有沒有針對新的數位頻道的proposal讓我們瞭解,因為我們希望在討論時要同時把公視納入思考。結果,公視說很敏感,因為怕編列預算的主管機關吃味。其實英國BBC與文化媒體體育部(DCMS),以及OFcom的關係,在法律上是很清楚的。同樣的,公視與新聞局的關係及NCC的關係在法律上也很清楚,根本不用擔心。我常講,頻道不在多,而在精。現在華視三個數位頻道加公視三個數位頻道,加上原住民、客家、宏觀,就有九個頻道,還要不要再增加?現在大家資源有沒有整合,比方公視三個頻道,我看到公視的版本,就是公視需要三億元做文藝,再用三億元做兒少的頻道。公視要爭取更多預算的時候,請問proposal給了沒有。我們也要面對一個問題,到底客家電視台的頻道,要不要進入數位無線電視的平台上?

  有很多種組合,我排兩個給大家聽,如果是按照現在的編列方式,公共電視加文藝、兒少就三個了。華視與教育頻道,那要不要做新聞頻道,這樣就是一個。或是把現有的解決,以公視、客家、原住民都屬公視,華視、華視教育文化,再加上兒童藝術。我的意思是,不要重覆,不要浪費。假設公視、華視與原視、客視變成一個集團,大家身份都一樣,不要再區分。但我要強調,族群的差異性大家要包容與尊重。

  另外,我們已進入數位化時代,但是台灣的數位化實在太慢,像日本NHK,它們正在加速high definition電視的普及。他們有三個衛星電視頻道,有一個HDTV頻道,兩個SDTV頻道。他們在考慮如果兩個SDTV衛星電視頻道都轉換成high definition的話,就考慮減少一個衛星電視頻道,日本NHK強調的是優質而非多頻道。我們這麼關心公視電視,但公視今天的定位不是要強調多頻道,而是要強調節目品質。我們民眾打開電視就已經有一百個頻道,我們不缺頻道,缺的是優質節目。

監督公視 內外機制要透明

  關於公視財源的部份,應該將相關頻道的預算講清楚,比方公視要增加預算,要把項目列出來。在問責的部份,管委員提到立法院的監督。如果公視是一個不能罵的孩子,那誰才能夠監督?雖然公視要獨立自主,但還是要有人監督。日本NHK向國會報告的資料很詳細,我們就是要透明。有些是屬於國會的監督,但那隻手是不能伸進去的,你只能接受或不接受。如果針對某個節目怎麼做怎麼花,那就已經太細了。監督也有內部的,像我剛才看到的版本裡面,大家都在推ombudsman(公評人),我覺得公視內部也要有公評人的設計。像之前美國也有PBS的ombudsman來到台灣,跟公視座談,我相信這是很好的經驗。

  關於公視預算部份,用途規劃要很清楚,像BBC在網站上,會把民眾所繳的錢如何花用講得很清楚,平均一年收支如何,細項則做表做圖,這樣的透明,大眾的支持度就高,較不會抗繳。

  最後我再提到一點,到底公視要不要花很多經費與人力去做數位傳輸網?這是一個大問題,過去很少人提及。BBC早就已經是製播分離,它的傳輸是由一家叫做Arqiva的公司幫它傳輸訊號,BBC就是專心做好頻道內容。NHK則是要做一個垂直的model。台灣的公共電視要去擔任這麼大責任的傳輸任務嗎?我個人覺得要好好檢討。我覺得公視的本質是把節目做好,把品牌做好。如果電視從第五十台到第五十七,都是同樣的新聞頻道,有的傾藍,有的傾綠,那公視能不能做表率?能不能讓大家看新聞就是看公視。如果公視能做到。這樣大家就會覺得這個錢花得有價值,對社會更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