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有什麼樣的公共電視」系列
第二場:
商業廣電生態下支持公廣集團之必要—華視加入公廣的坎坷路
壹、意見摘要
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以下簡稱卓新獎基金會)與中央社共同主辦、行政院新聞局贊助的十二場卓新論壇第一場「我們該有什麼樣的公共電視」系列座談,於三月七日在中央社舉行,第二場卓新論壇由中央社董事長黃肇松主持。
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發言指出,華視迄今遲未獲得公股釋出條例中允諾的附負擔捐贈,在朝向公共化發展的過程中進退兩難,再缺乏經費的情況下,若民股無意回捐給公廣集團,可用合理市價買回。馮建三說,若華視以公共型態存在,可透過修法等方式鼓勵民股捐股,收購的股價不能高於最多等於市價等,政治力則應正當的介入,由政府創造一個有整套規劃的方向,並提出時程表。
政大廣電系副教授關尚仁則以「精神分裂」狀態形容華視的狀況。他認為,公共利益與商業並非絕對衝突並舉例說明,台視的「百萬小學堂」與八大「我的音樂你的歌」節目,就做到了商業和公共利益並重的要求,希望華視在守住公共利益的情況下,也能兼顧市場喜好,拓展其發展空間,公廣集團的公視與華視之間也將有所區隔。
前華視副總經理高武松指出,華視公共化的政策十分倉促,在民股沒有買回下就把華視拱手送給公視,但華視公婆太多,華視被迫要商業又要公共服務。他認為,華視究竟要做為公廣集團的子公司或是加盟公司,必須決定。
華視勞工董事巴正坤表示,華視的定位上要清楚,政府在公共化政策上應以「華視商業、公視公共」區隔兩台走向,建議華視應有獨立董事會,以利區隔日後的營運方向,同時須有員工或勞工董事,席次不只一席。他呼籲政府應加速購回華視的民股,讓華視成為百分之百的公廣平台。
政大廣電系助理教授劉昌德舉例指出,公共電視日前轉播世界經典棒球賽,而非由轉播體育賽程的華視負責,公視的角色錯置,集團分工也缺乏戰略思考,顯示目前只有公廣集團的空架子,而沒有實際的運作。
公視董事、聯廣集團副董事長周建輝指出認為,華視從九十七年起虧損連連,經費來源出現危機,影響員工工作士氣,雖然從華視營利轉為非營利有助於建立公共價值,由政府投資也有討論的空間,政府應及早制定正確決策。
貳、議題焦點整理
一、關於法規
(1)華視問題必須需要解套,否則除了它自身員工痛苦與施展不開,恐怕也可能會將整個公廣集團帶到沉船的地步。在這個部分,第13條第2款如果存在,華視就很難滲入商業色彩。(關尚仁)
(2)民國 95 年公布〈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中第16條寫著:公共化無線電視事業利用第十條之捐贈收買非公股股東之股份有不足額時,應由政府於三年內編列預算補足之。3年不知不覺過去了,在華視員工的角度來看,政府收購民股的時程是停擺不動的。這部分華視公會持續求訴,從95年民進黨政策白皮書民營化華視之後,至今十任新聞局長真的是兩、三個月換一個。我們反映多次卻沒人負責,每個人都認為事不關己。(巴正坤)
(3)公共電視獨立性要尊重,它的經費與預算取得,在這次立法就要解決。重點是監督體系的透明化與制度化,而不是在經費上又可以留一手,從中間產生很多操作與介入的關節。(周建輝)
二、關於政治獨立
(1)儘管老師們與社會先進都支持公視的成立,然而在現實運作上,公共電視與政治意識形態或私人利益等扞格時,前者經常被犧牲掉。以至於公視一路走來相當辛苦,跌跌撞撞,讓人痛心。(關尚仁)
(2)公共廣電集團由政治力量授權,卻不是充分與完整規劃後的授權。如果要華視負責它自身經營責任,必須先要有好的規劃及制度設計。(馮建三)
三、關於財務獨立
(1)華視若加入公廣集團,在精神上依公廣法執行,經費也回歸政府捐助,自己也要募款,定位切清楚;不然,公廣集團可以主動申請更多衛星頻道,增加涵蓋度與影響性,華視就讓它回歸自己的商業機制。(關尚仁)
(2)華視若要成為公共電視中的一分子,以廣告為主要收入來源就會有問題,因此廣告可以是一部分的來源,但要多一點公部門的資金挹注。(劉昌德)
(3)若華視以公共型態存在,可透過修法等方式鼓勵民股捐股,收購的股價不能高於最多等於市價等。(馮建三)
(4)公視法賦予公視經營獨立性,但經費仍要政府捐贈,這表示經費仍要受到審核與控制的關卡,所以這個獨立性是有問題的。如果華視從營利轉成非營利,可以扮演像公視一樣提供公共價值扮演好角色,讓政府提供十幾億的資本,我覺得也不是不能考慮。(周建輝)
四、關於公廣平台
(1)我贊成在盡快收購完民股之後,華視的地位就完全進到公廣集團,如果在公廣集團中,那就讓它去作公共電視該作的事,但是不要再去責成它還要有商業行為。(關尚仁)
(2)現在客家電視台要脫離公廣集團,原住民電視台要停止預算,因為現在都是用採購法來作。但最合理的辦法是在黨政軍不能介入情況下,讓它們成立基金會、成立電視台,用加盟的方式進到公廣集團。這樣才能把公廣集團的力量重整起來。(關尚仁)
五、關於董監事會
(1)建議公廣集團的董事會要納入不只一席的員工董事席次,這樣公司治理實際情況的聲音才能到達董事會最高的權力機構。(巴正坤)
(2)希望華視是公廣集團的子公司,但是董事是由公視的董事會來指派。但這指派可以納入工會一定數量的代表,而不會抹煞華視工會的發言權。這就可以解決產業民主的問題。但這過程仍要把持華視作為公廣集團的一分子。(劉昌德)
六、關於節目製作
(1)益智性的競賽節目,是這些年來清楚的主流趨勢。展示自己的才藝是社會的正常現象。如果華視能把此持續作為自己的利基,經濟不景氣,加以高額獎金,是可以帶動社會娛樂發展。另外是典範性綜藝節目。譬如八大的「你的音樂我的歌」。我們融合市場的需求喜好與公共的平衡,在黃金時段來守住這條線,這樣華視才會有空間。(關尚仁)
七、整體建議
(1)我們還是需要多一個「大眾化」的公共電視台,我們現在的想像就是華視。播出SBL也不僅是推廣年輕民眾運動風氣,也對華視的收視與整個公共廣電集團有幫助。(劉昌德)
(2)政府的影視產業的政策何在?請國家釐定文化創意產業時,一併納入新聞傳播政策的思考,公廣平台可以做更多事。(巴正坤)
(3)華視可以對大眾文化與更廣大的消費層著墨。戲劇、運動等方面都可以定義出來,進一步去投入資源。也可以扮演引導數位化的重要角色。(周建輝)
(4)關於媒體政策,即影視產業,政府要先看清楚。軟實力才是我們可以超越美國韓國等科技大國之處。台灣文化人才多創意,這才是厚植台灣實力,華視與公視員工希望有穩定的環境他們才能茁壯,回饋社會。 (高武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