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口語傳播的角度,重新思考「表達素養」(literacy) 的意義,鼓勵傳播教育重視傳統理性批判自主之外的價值,包括社會參與、行動互動、關係網絡所能彰顯的社會與人際互動意涵,以及當中蘊含著人我關係的思考、生活世界的營造、文化與人性的視野想像。
在媒介匯流的今天,網路情境已經形成一個顯然迥異於往昔的文化環境。而人類溝通表達方式本身與最素樸的口語溝通表達息息相關。一方面,網路互動和即時的情境加上日漸普及的網路視訊服務,使得遠距口語視聽傳播早已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另方面,網路情境的超文本文字書寫方式,已形成一種近似口語的書寫方式。
基於網路互動即時和公開發表的特性,已使得一向隱藏在完整定型的作品背後的書寫行為流露出其語用(pragmatic) 的特質。書寫脫離了情境和過程,開始變得如同口語一樣,回歸人與人之間溝通互動、尋求意義共享的行動互動本質。
電子口語重振了說聽知覺
什麼是電子口語?簡言之,就是指電子媒體蔚為主流媒體以來所重新喚醒了的說聽知覺。如今透過各類電子媒體,日常人與人之間隨興即興互動的說聽知覺已漸漸普及為重要的媒介現象。
人類的五種感官知覺,在說聽互動當下,是全面運作的。說聽知覺較留意當下此刻,較留意彼此關係,於是語言的使用基本上是社群性的。如此說來,所謂「說聽知覺」彷佛不過是人際互動的「基本常識」。隨著「語用學」的發展,語言學研究漸漸回復「說聽」雙方如何共構話語意思,共構當下此刻現實的人性實情。這無疑正是不能不立基於社群生活經驗的人性實情。
當影音視聽媒介締造了一個跨越空間的互動環境,即使是個人私下為之的書寫,也不禁流露出具有「說聽知覺」的口語互動特質;語言因而無法不是社群性的。話語不論經不經過人類所發明的傳播媒介,言說當下都是了社會生活中的互動溝通。
說聽讀寫,皆屬社會參與的積極行動
電子口語既然重視話語的行動本質及其社群性,那麼自然會關注一切話語行為(兼含語言與非語言因素)的影響。只是,如果視話語為參與社會生活的行動,那麼必然還得關注行動本身的社會意義。
Burke 認為,任何符號表述,不論是文學、音樂或電影,從來沒什麼真正的純實驗性質或純即興創作可言。只要有心於提供觀賞聆聽,創作當下,便自動依循「訴求法則」(the law of appeal) 在運作。
傳播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視的「媒介素養」,光從名稱聽來,似乎反應出對媒介漸漸形同人際溝通互動環境的認知。較諸早期的「媒介識讀」一詞,「媒介素養」能帶出來的意涵,無疑較深刻也較全觀。
不過不論重點或取向如何,在「說聽知覺」重振的今天,無疑有必要重新思考說聽讀寫四大語言知能要項在傳播教育中的定位。如果以電子口語所強調的社群性來看,則說聽讀寫四大語言知能要項,應該等視為社會參與的行動,因而也就難以迴避任何社會行動必然涉及的社會倫理與人性價值問題。
如果容許我們循電子口語的思維,把說聽讀寫等同視為積極參與社會的行動,便顯示「媒介素養」的課程內涵,值得再擴大思考一番。
一切符號行動,皆具語用價值與倫理意義
在當前的電子溝通情境中,任何個別的媒介使用者遠不僅是當個傳統上假設比較消極被動只顧消費的閱聽人而已。
如果由日常人際互動的「說聽知覺」來看,即使是聽者,也從來並不被動消極。這由心理學的知覺歷程中即可獲得印證。然而傳播研究以凜於媒介威力為始,總慣於抬舉媒介,輕忽常民習性,以致常難免輕忽閱聽的生產性。其實電子說聽知覺中的說聽讀寫,對一個使用者而言,大抵只是其日常生活的延伸。整個媒介大環境日復一日在「複誦」(chain-out) 著什麼,都在在驗證著平凡使用者其看似消極平凡的閱聽行為,果真具有鼓舞激勵串連的連鎖威力。
正視說聽讀寫之為行動的常民性與社群性,並等視所有符號行動的語用價值與倫理意義,即是電子口語識照中的媒介素養所尤應用心著力之處。
而這不單對閱聽行動而然,對說寫更然。電子環境中的說寫,無疑是十足積極活躍的社會參與行動。視之為行動,要求的標準便沒法擺脫社會當前情境所能理解與所能想像的價值優先順序。
結語:電子符號行動者的媒介素養
口語溝通中的說聽知覺,留意的是共在的參與互動,並不區隔傳方受方,更無所謂消極積極之分。「在媒介環境中」說聽讀寫,漸漸突顯出社會參與的行動本質。於是書寫教育中以「迥然吾亦見真吾」自礪自勉的書寫心靈,開始意識到理性批判自主之外的價值。而那是唯社會參與、行動互動、關係網絡所能彰顯的價值;當中蘊含著人我關係的思考、生活世界的營造、文化與人性的視野想像。
從電子口語反省媒介素養,是希望傳播教育鼓勵這樣的價值。媒介素養,意謂著的不會只是一個能慎思明辨、理性批判的閱聽人,還更意謂著一個懂得以電子說聽讀寫的行動與互動讓自己成長,也與任何一時連結中的他者相攜成長的電子符號行動者。經過媒介素養教育陶冶過後,這樣一個行動者應不致妄失有關生活世界與人性實情的常識判斷。
附註:本文未及深入討論兩個重要概念,「電子口語」、「電子符號行動」。請詳:沈錦惠(2009)《電子語藝與公共溝通》,天空數位圖書公司。(黃嬿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