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峒保安宮不僅是一座古蹟,更是無價的藝術殿堂,保生大帝慈悲濟世的精神,也一直引領我們努力將保安宮從一般的宗教廟宇,轉型為集宗教、文化、教育、學術於一身的廟宇。因此,一開始,當董事會決議自費修復古蹟,我就決心把它當做一件藝術品來修復。
大龍峒保安宮在1995年進行清嘉慶十年(1805)重建以來規模最大的修復工程,中國電視公司從1996年七月至2002年,參與修復工程的影像紀錄工作,由新聞部負擔所有經費,成立專案小組,指派記者李明珠及王耀輝等人執行保安宮修復採訪紀錄與拍攝工作。專案小組多年來對工程施作、分門別類作詳實記錄,這可說是台灣電視史上花費財力、人力、物力最為龐大的古蹟修復紀錄片。如同日本電視公司負擔了二十四億日圓的全額經費,從1981年至1994年止肩負起攝影記錄的責任,將本世紀最浩大的羅馬西斯汀教堂修復米開朗基羅所繪壁畫修復過程,鉅細靡遺地紀錄下來一樣,這說明了中國電視公司對於古蹟修復紀錄製作的重視與堅持。
明珠女士這篇卅萬字的長篇著作,將整個修復的過程以文字作完整的紀錄,既有幕前的風光及幕後的辛酸,也道盡其間的成敗榮辱。它不僅是古蹟修復的全紀錄,是所有參與保安宮修復人員的共同記憶,也是台灣文化資產保護的具體行動和重要的一頁歷史。期間雖逢納莉颱風水患,拍攝影帶與紀錄文字不幸泡水,仍經全體同仁努力搶救後,播出十三集本宮修復紀錄影片,締造台灣電視史的空前紀錄,成為花費人力、財力和物力最為龐大的古蹟修復紀錄片。
中國電視公司新聞部以前瞻性的眼光,善盡媒體推廣文化資產保護之責,專案小組成員的用心和堅持,一如保安宮修復古蹟的初心。多年來,小組成員扛著十公斤以上的攝影器材,不顧驚險,來回攀爬,上下保安宮各殿,就深怕掛萬漏一,他們忠實履行記者職責,一步一腳印記錄著廟裡一梁一木、一磚一瓦的修復,也伸出觸腳前往全省各地,見證我們材料採購和匠師篩選的點滴過程。
世間無常,生命有限,名利與權慾只是一時,文化與藝術才是永恆的。大龍峒保安宮費時七年修復古蹟的成果,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予2003年「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榮譽獎,一切榮耀,願與國人分享,過去紛擾,願隨時光流逝,特為推薦。
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 廖武治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