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幼兒媒體素養教學手冊之發展》研究緣起是作者在教學現場發現幼兒在進入幼稚園時已帶進大量的媒體經驗與知識,而且多數的幼兒都有收看電視或使用其他媒體的經驗。幼兒收看電視的節目類型相當廣泛,甚至是收視品味與成人無異,幼教老師雖然不會陪同幼兒一起觀看電視,但卻可以透過觀察或是與幼兒互動中瞭解他們的電視媒體收視行為、喜好與經驗。此外媒體與教育的關係密不可分,幼兒的媒體使用情況也反映在他們的幼稚園生活、活動與學習。
媒體素養教育在幫助幼兒從小開始培養及累積觀察、思辨、評估媒體的態度與能力。儘管幼兒能力有限,部分媒體素養所要求的目標難以達成,但學齡前幼兒仍可在其認知能力可及範圍內學習媒體素養。因此如果媒體素養教育欲向下扎根,那麼當務之急應是讓幼教老師理解幼兒媒體素養教育的迫切性以及教學教法之問題,也可讓已經不知而行的教師們掌握媒體素養的關鍵概念,進行更多元的教學。再加上幼稚園在課程結構上較為彈性,不受學科成績影響,在面對幼兒所展示的媒體經驗時,教師其實更應該把握機會進行媒體素養教育。
準此,研究主要目的在研發我國大班幼兒媒體素養教育教師教學手冊,以做為未來實施媒體素養教育課程之參考方向,藉由實際事件的舉例與可試行的教學活動解說,期望幼教老師在讀完教學手冊後,能瞭解幼兒媒體素養教育的意涵與重要性,並且依照個人教學需求進行幼兒媒體素養相關概念的引導活動。
整體研究發展歷程包括整理台灣、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國家幼兒階段的媒體素養學習內涵、訪談幼稚園教師以瞭解幼兒媒體經驗、教師感知媒體素養之現況,再根據文獻與訪談的分析結果撰寫手冊。手冊可分作二個版本,初稿版主要依據媒體素養五大核心概念共分作十八個教案,每一教案均含完整教學步驟、流程與提問方式,部分教案更依據教學內容撰寫學習單,整體而言以討論活動為主,實作為輔。初稿版完成後分別以問卷與訪談的方式針對手冊內容進行專家評鑑,評鑑結果發現手冊初稿的設計,尤其是教學活動範例的部分皆較適用於已經具備或熟稔媒體素養知能的幼教老師,對一般不具備傳播教育背景與未曾涉獵相關概念的老師來說使用性較低。
因此研究者根據修改建議完成第二版—修訂版手冊內容,修訂版主要以現場所觀察到與訪談的問題為導向,包括「幼兒的媒體使用行為」、「電視與電視節目」、「偶像與流行歌曲」、「小小消費家」、「真實的媒體『視』界」、「看電視不變壞」來說明幼兒在教室內會出現的媒體使用經驗、教師現場的發現與媒體素養可以連結的部分與可參考的活動及提問方式,依主題可再細分成十五個教學活動建議,涵蓋「閱聽人」、「媒體再現」與「媒體文本」三個面向的學習活動,更強調的是讓教師明瞭遇到哪些機會點可以進行媒體素養教育與需掌握的要領。
在手冊研發歷程中同時探討幼稚園教師感知幼兒使用媒體的情況、師生一同使用媒體的狀況、幼師對媒體素養理解狀況與態度。結果發現幼教老師認為幼兒最常使用的媒體在家裡是電視,在學校是繪本;他們知曉幼兒媒體經驗的方式較為被動,除非是幼兒說出了不恰當的話語或是表現出不當的行為,否則大多時候幼教老師並不會主動去瞭解幼兒的媒體使用經驗,反而是幼兒常主動分享,透過與幼師聊天的方式、幼兒同儕間的聊天引發的全班共鳴以及帶影片來與大家分享;因為幼兒的成熟度與自制力多方面都不夠較易受媒體的不當影響,所以教師多選擇倡導幼兒不要收看電視;即使進行的教學內容有部分會談論到與媒體內容有關的議題,也鮮少涉及媒體素養的核心概念與面向,再則是如果要針對媒體訊息內容討論必須是與原先課程主題極為相關,或是此訊息對幼兒產生了不當的影響需要進行全班性的解說與勸導。
研究中的教師都贊同可以在幼稚園裡進行媒體素養教育,原因包括:一、思考、思辨能力的養成應從小做起,能讓孩子將來的視野更加開闊。二、現在的孩子常看電視卻缺乏思考,媒體素養教育可以提供一種思考媒體訊息與背後意涵的訓練,可達潛移默化之作用。三、教材取自幼兒的生活經驗,可以促進幼兒的學習興趣。不過執行上的困難點包括教師的知能、意願以及可能衍生的問題,像是媒體素養相關的學術性字眼或描述會影響教師想瞭解或進行媒體素養教育的意願;而為了培養媒體素養能力,取材於媒體,帶領幼兒動手實驗與實作,不僅幼教老師在課前的教學準備負擔增重,孩子的先備能力也得花很多的時間養成,甚至包括幼兒的家庭背景,這些都在在影響幼師進行媒體素養的教學意願。
幼稚園的課程內容不一,多由教師自行設計,媒體素養教育宜採融入式的教學,融入孩子的生活與學習經驗中。但對於不熟悉內涵的老師來說,要掌握要領融入教學較為困難。媒體素養教育重視的是能力養成,教學目標無法立竿見影,教師的引導能力相當重要,此外原本教師多是宣導不要讓幼兒看電視,而今要變成看電視或用媒體來學媒體素養,家長的接受度更是一大考驗,因此家庭教育一定要與學校教育配合,才能發揮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