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新聞獎15

                                                          

本書簡介:

             新科技帶來新機會,卻無法自動成為解放力量。面對傳播新科技,過去學界分析多半集中在傳播內容形式的改變,而國家政策規劃則多半以提升產值為中心。在媒體科技推陳出新的豐盛表象下,公民的傳播權利是否因此提升,欠缺足夠的分析與規劃。這樣的「匱乏」,促使媒改社重回傳播領域中的規範性研究,反思「傳播權」的意義與落實的可能性。本書是由媒改社成員將研究與社會實踐結合,探討及分析傳播相關主題,包括公共媒體發展、商營媒體的結構與內容規範、與傳播內容產業的提升等面向,並提出政策建議以供行動者參考與討論。  

作者簡介:
            

(一)  媒改社:全名為「媒體改造學社」,於200354,由學術圈、新聞界、社運團體等立志改善本地媒體環境的各界人士共同創立。旨在改造台灣媒體結構、提升全民媒體素養、保障傳播從業人員工作權,以及健全本土傳播生態。媒改社相信,要為台灣帶來真正的民主,必需從改造媒體開始,於是積極發掘台灣媒體問題、推廣媒體改造理念、提昇媒體工作者權益、參與並促成相關政策立法活動,並致力於增進公民傳播參與權、積極改造台灣傳播生態。

(二)  劉昌德:媒體改造學社成員,現任政大新聞系副教授,研究興趣為傳播政治經濟學、新聞工作與社會、文化全球化、運動社會學。



目錄:
     

推薦序 翁秀琪

推薦序 胡元輝

編者序 數位盛宴中,如何讓匱乏的人民得以安身?  劉昌德

 

正文

1、三十年崎嶇路:我國公視的演進、困境與前進
魏玓、林麗雲

2、台灣公共電視數位化與新媒體發展潮流之衝撞研析報告
程宗明

3、有線電視產業發展脈絡與其管理體制變革
陳炳宏

4、商業媒體內容管制:從國家威權到社會共管
洪貞玲、劉昌德、唐士哲

5、新科技下的報業與未來
王維菁、林麗雲、羅世宏

6、音樂是公民文化權的實踐:流行音樂政策的回顧與批判
簡妙如、鄭凱同

7、國際移工/民傳播權的在地思考
陳春富

8、匯流年代的通傳會權責:廣電節目的傳輸、生產與使用(代結語)
馮建三

附錄

1、  媒體改造學社《公共電視法》修正草案(要點節錄)

2、  「我要好總統公民連線」向總統候選人提問:媒體改造學社、媒體觀察基金會、台灣記者協會提出之新聞傳播政策四大問題(並附建議)

3、「我要好總統公民連線」向總統候選人提問〈三〉表格(扣除附件二第四題)

4、蔡英文、宋楚瑜兩位總統候選人針對「我要好總統公民連線」問題(三)之回覆

5、媒改社/媒觀/記協/傳學鬥參加「我要好總統」連線對三黨回應「新聞傳播政策」提問的評論

6、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媒體改造學社校園巡迴座談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