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非媒體的專家,我不懂媒體專業的運作與經營,也不熟悉媒體工作評估與檢討的流程。今天所提出來的期待,或許已經在做了,或許已經做過了,或許是不可能做的,但都是有感而發的心中的話。
台灣媒體過去對台灣社會做了很大的貢獻,從電視、廣播到平面媒體,都是台灣民主發展過程的重要推手。一直到今天,台灣媒體發展百花齊放,的確提供大眾更多層面的思考角度與選擇。
可是,也因為多元開放,台灣媒體也相對的衍生出多年來為各界所詬病的缺失,甚至被指為社會的亂源。本人在SARS期間,也曾與新聞從業人員密切接觸過,親身體驗深切的感受。以下幾點,是個人粗淺的看法,在這裡提出來,願與在座的媒體朋友共同思考與討論。
1. 很多時候,讀者常常感受到媒體預設立場,違反公正客觀的原則。這已經導致媒體的公信力倍受質疑。據最近中央社報導,Edelman公關公司調查亞太地區10個國家媒體被信賴度,我國僅達1%,遠落於印度之50%,南韓之21%,甚至遠遠落後於中國之18%,這1%還不如不受規範之internet新聞。本人不知道這個統計數據是如何得來,如屬真,這種媒體是不能被接受的。當大家都不再相信媒體的時候,民主社會將失去賴以健全運作的重要資產。
2. 媒體預設立場的狀況,常常表現在頭條新聞的選擇,版面的運用,標題文字的取捨等各方面。這種事情甚至於可以讓我們預知隔天不同報紙之頭條新聞,甚至於其用詞用字都可以猜測。這種作法顯然反應其清楚的政治立場,卻已經嚴重違反新聞中立的原則。讓人憂心的是,這種現象近年來有日益嚴重的趨勢。
3. 我更憂心的是,不論是為了商業導向或是政治動機,新聞媒體上所出現這類偏離事實,斷章取義,甚至加入個人情緒反應的報導,往往強調負面聳動多於正面持平的文字與內容,將對閱聽人在判斷公眾事務上產生負面的影響。
4. 目前電視台數目眾多,在廣告大餅和收視率分食下,經常出現不擇手段的惡性競爭。用SNG車搶快、搶獨家新聞的濫用程度也令人嘆為觀止,不但缺少求證,容易誇大報導,扭曲新聞內容,在資源上也構成驚人的浪費。
5. 再談到電視新聞播報品質。現在的新聞往往為了同時滿足觀眾不同的需求,在同一個畫面盡其所能的呈現所有的資訊,除了正在播報的新聞畫面與標題,另分割子畫面給某現場直播,加上其他新聞的直跑馬燈,橫跑馬燈,氣象圖,股市指數;遇到選舉,再切一塊給分析圖表,還有電話投票數據等等。雖然資訊非常豐富,但實在令人眼花撩亂,而訊息過於紛雜有時會影響閱聽人的注意力,將很難產生正確的判斷與理解。
6. 另外,台灣還有特殊的政論節目生態。好的政論節目應是以專業且客觀的立場有系統的分析時事,使大眾更能夠深入瞭解事件的真實意義,也藉由不同面向的評論,刺激多元的思考。但我們的政論節目往往隨著選舉的浪潮而波動,而且為了滿足不同族群的胃口,以偏頗的立場進行評論,主持人也有目標方向的引導談論內容;而很多所謂的「新聞評論者」遊走各台通告,也為了符合節目調性配合表演。這樣不但無助於社會各方意見的溝通,反而更加激化族群的對立。
因此,對於在座的媒體朋友,個人有幾點建議:
1. 媒體自約與自清的機制要儘速確立。監督機制應該要有公信力、公權力及執行力。廣電基金,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尤其是NCC,好像都沒有發揮其應有之功能,有大大增加其功能之必要,刻不容緩。
2. 另一方面,培養資深且學識豐富的專業人才也是當務之急。我們需要資深媒體人,如Walter Cronkite、Barbara Walters、Diane Sawyer、Tom Brokoff、Peter Jennings等具有權威可以被信賴的資深人員。一方面建立專業倫理的credit,一方面改善目前記者在專業的報導上,經常出現的素養不足問題。例如在醫療的相關報導上,無論醫療、藥品、食物經常都有不甚正確的報導。媒體先進的國家通常是藉由有醫學背景的人,如醫師,來擔任的。
3. 對於新聞報導內容,我也有幾點建議
a). 新聞報導、新聞分析、個人專欄及報社的立場要明確切割。社論可以有主觀意見,但報導應該報導事實(only fact, and nothing but fact),不應有個人或單位的立場介入,更不能造假,這一點不能妥協。新聞一旦脫離事實,其價值歸零。
b). 從品質考量,政論節目應該大幅減少,媒體不應再為了壓低製作成本,讓理應作為公共意見領域的媒體論壇,充斥不負責任的言論。先進國家這種節目是少之又少,更沒有那麼多令人難以置信的call-in’s。
c). 應該努力建立類似CNN那樣專業品質的新聞台,淘汰濫竽充數的電視台。一般而言,我認為台灣電視台的數目應可以大大減少,減少一半也不為過。
d). 媒體民調應該審慎為之。目前台灣的民調,經常出現對同一社會現象,卻隨主導民調機構立場的差異而有不同結果。更古怪的是同一機構可有二種民調結果,一供內用,一供外用,顯然民調已淪為一種工具。因此,新聞媒體在引用調查時,應該要非常謹慎。
e). 新聞標題(head line)應該取自於報導內容的精髓,而非斷章取義,危言聳聽,否則容易誤導沒時間詳細閱讀的民眾。
f). 從新聞倫理出發,記者應該要尊重被採訪的人。不能為了搶鏡頭,便不顧被採訪者的人權。無論是急診室的病人、自殺者家屬,或犯罪嫌疑人,都有他們的基本人權。例如前不久趙玉柱太太因躲避攝影機不成,被迫在大街上嚎啕痛哭,這對一個六、七十歲的婦人,是何等殘忍的對待。
g). 另外,應該要大幅增加國際新聞的比例。最近遠見雜誌做了一項「台灣人看世界」的調查。其中提到「令人憂心的是,由於媒體本身的偏頗,國際版面內容少,又偏向聳動的災難新聞,造成台灣人民國際觀偏頗。」財團法人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董事長黃瑞祥先生曾說:「80多台有線電視餵給我們什麼國際新聞?台灣人怎麼會有國際觀?」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我們人民被關在井內觀天,甚至漠不關心世界脈動,認為事不關己,如此下去只會迫使台灣更被這個世界邊緣化。為了不讓這種現象惡化,我們應該要有一個認知,一個讓民眾感受國際發生的事就像厝邊發生的事ㄧ樣跟自己有關係的認知。因此,我建議每天播報的新聞資訊裡面最少要有5-10%國際新聞,而其內容應涵蓋政治、財經、科技新知與藝文等。我們需要地球每一角落的訊息,知是我們的權利。
每一社會現象,其形成的原因都是很複雜的,但是個人認為最大的決定因素在於人民的教育,因為教育的良窳決定國民的水準。一級的原料製造成一等的產品;一流的國民塑造一流的社會,票選一流的政府及一流的民意代表,接受一流的媒體運作。而媒體作為訊息的提供者與守門人,對社會來說,確實承載一份教育的重任。在建構一等的教育體系當中,知識份子扮演決定性的因素;在媒體機構中,記者與編輯們應該也要是有擔當的知識份子。但誠如我們所見,台灣的知識份子並非經常善盡其社會責任。本人誠摯的希望台灣有識之士,包括媒體界的朋友,能共同為台灣的教育一起努力,這樣我們才可以進入到講理性,辨是非,明道理的文明社會。
今天我雖然說了些批判性的話,但我要誠懇的說出,我們的國家的確有不少媒體工作者,日以繼夜在各自的岡位上默默奉獻。各位在座的就是這一批令人敬佩的勇士。有了你們使得我們的媒體更有其存在的價值。在今天這個意義重大的日子,本人很感恩有機會見到您們這一群優良的媒體工作者,讓我有機會像您們說聲謝謝。
再次向各位得到卓越新聞獎肯定的新聞工作朋友們道賀,也謝謝各位在場的貴賓聆聽我個人的小意見。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