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作品與得獎人名單如下:

平面媒體類

新聞採訪報導獎  梁玉芳/南洋新婦過台灣系列報導/聯合報

國際新聞報導獎  徐錫滿/深入伊朗大地震現場/慈濟月刊

新聞攝影獎    王遠茂/生命之愛/中國時報

新聞評論獎    從缺

廣播類

新聞採訪報導獎  傅靖珺/騙術大觀園/正聲廣播電台

新聞節目主持人獎 簡余晏/寶島新聲電台

電視類

新聞採訪報導獎  張筱瑩、范光忠/台灣水荒慌系列報導/公共電視

國際新聞報導獎  陳佳誼、蘇祈發/哭泣的阿富汗專題報導/民間全民電視

新聞主播獎    從缺

  在平面媒體類部份,「新聞採訪報導獎」得獎作品「南洋新婦過台灣系列報導」,深入台灣各地與越南採訪,描述外籍新娘、台灣新郎及雙方親人的觀念、調適情形與生活圖像,並探討相關教育、人權和移民政策等問題。評審認為該作品彰顯多元價值、指出政策興革方向,是兼具感性與理性的佳作。

  「國際新聞報導獎」得獎作品「深入伊朗大地震現場」,遠赴伊朗地震災區,克服語言、風俗與宗教的隔閡,連續數個月追蹤報導居民受災與重建的歷程,並引用可蘭經、傳統歌謠等呈現回教文化精髓的雋永詩句,深入當地人的心靈層面。這種突破宗教藩籬、尊重不同文化與觀點的精神,正是「國際新聞報導獎」所要表彰的.

  「新聞攝影獎」的得獎作品「生命之愛」,則是紀錄了漸凍人陳宏不向命運低頭,獲得全球熱愛生命獎章的一刻。該作品中,陳宏的孫女親吻祖父臉頰表達祝賀,鏡頭捕捉已經無法言語的陳宏,透過嘴角、眼神竭盡所能,所流露出的隱約笑意,透過背後彷彿垂憐眾生苦痛,法相慈悲的佛祖容顏,構圖渾然天成,呈現生命揉雜苦樂,彰顯未盡的愛與希望。

  在廣播類部份,「新聞採訪報導獎」得獎作品「騙術大觀園-詐騙問題知多少」,被評審認為是相當難得的調查報導性作品。能突破受訪者心防,藉由受害當事人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及統計數據,由點到面,詳細分析詐騙問題所在,並多方探討有效防止之道。甚至還採訪了詐騙集團成員,增加了節目的可聽性與說服力。

  而「新聞節目主持人」獎得獎人簡余晏,在其專訪節目中,一集挑選媒體公共化的主題訪問馮建三,議題重要、訪談深入。另一集訪問呂副總統,則對社會產生了實質衝擊,影響力突出。其節目設計以新聞時事評論搭配古典音樂,韻味獨到,主持風格強烈。簡余宴所屬的台灣新聲電台今年係第一次參賽,有此佳績相當難得。

  在電視類部份,「新聞採訪報導獎」得獎作品「台灣水荒慌系列報導」,深入淺出地從源頭探討台灣水資源問題,無論在主題掌握、資料收集分析、影像攝製及剪輯各方面表現均極為流暢,並清楚呈現出水資源問題的癥結,是極具專業水準,且蘊含社會教育價值的專題報導。

  「國際新聞報導獎」得獎作品「哭泣的阿富汗」專題報導,為台灣少數自製對伊斯蘭世界的深度報導,在女性及戰後社會議題的雙軌鋪陳、影像擷取上都極為優異。讓閱聽大眾得以脫去西方通訊社的眼鏡,體驗第三世界角度的「真實」.

  上述得獎作品都是在眾多角逐者競爭下最後脫穎而出,可謂各領域中的佼佼者。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將於12月3日頒獎典禮上頒發獎座,及每個獎項新台幣25萬元的獎金以玆鼓勵。

  今年有兩個獎項從缺:平面媒體類「新聞評論獎」及電視類的「新聞主播獎」。從缺原因,係因兩組評審認為,參賽作品或參賽者中雖然不乏優秀者,但仍未能完全符合獲獎要件,未臻卓越新聞獎之標準,因此在慎重考慮後,決定從缺。

  其中,平面媒體類評審們認為,進入最後決選的五件入圍作品各有專業也各瑕疵,評審們多次討論、投票,仍無法產生得獎作品。

  而電視類評審們則認為,從缺的目的在於維護卓新獎的優異品質,最關鍵的從缺原因是本屆參賽者的新聞參與度不夠,而未能證明主播對新聞社會脈絡重要性的認識與掌握。兩組評審為充分對外說明,均以書面文字表達從缺理由,以示對此決定的負責與慎重。評審書面說明如後附。

  本屆卓新獎決定在頒獎典禮前提早公佈得獎者名單的目的在於,希望讓得獎者有充分時間準備其得獎感言,並藉由隆重的頒獎典禮來榮耀這些堅守崗位、彰顯新聞價值的媒體工作者。本屆頒獎典禮將於12月3日(五)下午14:00於中山堂光復廳盛大舉行.

附件:

平面媒體類新聞評論獎 從缺理由

  本屆卓越新聞獎新聞評論獎入圍作品計有五件,五件作品一如入圍理由,都能就其評論議題,表現專業認知,或從實務面切入,或從理論面發揮,善盡媒體人對社會的言責,允為難得之佳作。

  唯因入圍各件作品各有所長,也各有瑕疵,本組五位評審委員經反覆不斷討論,嚴謹交換意見後,共同認為,新聞評論以深入評析與批判論述兼得為要義;評析應援引正確論據,求其周延;論述宜提出具體對策,求其可行;若能集中議題焦點,展現清晰理路與磅礡文氣,充分說服讀者,尤為可貴。

  五位評審委員根據此一評獎基準,多次逐篇討論、投票,仍無法以多數決方式產生得獎作品,故決議本屆卓越新聞獎新聞評論獎從缺。

                       平面媒體類全體評審委員

電視類新聞主播獎 從缺理由

  本屆參選的主播相當優秀,儀容態度、口齒語言、情緒選擇和權威感都不錯,可是,總覺得缺了些什麼重要的東西。經過評審們痛苦的討論與抉擇,還是決定從缺,目的在維護「卓越新聞獎」的優異品質。品質是新聞的靈魂,更是卓新獎的生命,我們有責任堅持這項原則。

  評審們決定主播獎從缺基本上是對三項原則的堅持:首先,我們希望主播具有採編製播的全面涉入,以證明她的新聞專業,不是只專攻播的角色。流利漂亮的讀稿和高明的主播秀不是主播唯一的技能,那只是技術部份;新聞播報的靈魂需要主播專業精神的領導。

  其次,我們對主播的定義含有主播對新聞專業的主觀預設,決定新聞的優先次序,哪則新聞需包含哪些要素、採訪的面向與角度的選擇等等,很遺憾的是我們沒有看到這樣的表現,認為主播參與新聞的深度不夠。

  最關鍵的是,主播們沒有證明對新聞的社會脈絡重要性的認識與掌握,顯示對社會的了解不足,最後只剩播報的表演。很可惜。評審們的建議是:明年起由主辦單位主動選擇有特別事件的一、兩天,看各台主播對同一新聞的表現,交由評審評鑑,比較公平,也比較能抓到重點。我們希望主播獎的從缺是一個品質保證的證明,也是主播們可以從新定義自己的契機。

                         電視類全體評審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