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align=left]https://feja.org.tw/wp-content/uploads/47_CW1.jpg[/img]
嘉義縣雙溪國小的小朋友們以活潑生動的話劇表演呈現與會主題。實驗班教師並分享親身教學經歷,並帶來學生相關作品。會中同時安排參觀國語日報社,瞭解報紙產出的體驗讀報之旅。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開場致詞時稱讀報教育實驗班成果發表會,應該是「二次教改成果發表會」,強調讀報教育的意涵遠超過讀報本身,而是對孩子的行為、態度與人際關係方面都會產生正面影響,並重申國語日報社董事長黃啟方所言,認為報紙是培養性靈的最重要素材。
讀報教育實驗教學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計畫在2003年世界閱讀日(4月23日)正式推動,於桃園縣壽山國小正式成立實驗班,2007年9月開始對全國各地小學進行公開徵選,共34班入選,除了出版相關讀報教育刊物,如「教育指南」,並積極徵召對推行讀報教育有興趣的教師參與研習營,至今實驗班分佈於各縣市已超過百班,約2800名學生加入讀報教育計畫。國語日報副總編輯鄭淑華強調,實驗班活動能促進孩子本身教育,更是打破城鄉教育落差的管道。
多數教師利用晨間或課餘規劃為讀報時間,進行剪報活動及短文寫作,並鼓勵投稿至國語日報,當文章接受刊登而獲一百元稿費,是激勵小朋友們願意繼續讀報寫作的動力之一。此外,設計各種有趣的互動學習活動,吸引小朋友參與,如新竹縣寶石國小陳秀枝老師,設計每日知識問答小白板,依照當日國語日報內容出題,設計獎勵機制鼓勵回答;台北縣橫山國小李善弘老師鼓勵小朋友進行多份報紙剪報,教導小朋友作新聞交叉比較,提升延伸閱讀的興趣,並藉此進行認識國家的活動。
高雄縣九曲國小教師陳靜雅則將新聞製播活動帶入班級,除實地參觀鳳信電視台,並結合大型活動實際操作,如校慶活動讓小朋友擔任小小主播、記者,學習新聞產出過程;製作班級報紙「三義報報」,彌補發表管道的不足;此外,也為班上的弱視學童共同進行如大字書、有聲書活動。
讀報教育的成果,除了學業成績的提升,無形的成效也逐漸展現,如閱讀習慣的建立、對時事的敏感度提高、勇於發問、師生互動也更加密切,此外,也有利於班級經營。讀報能夠拓展視野,增進多元知識的吸收,並鼓勵小朋友獨立思考,培養思辨能力,進而更能關心身邊周遭的人、事、物。
面對讀報教育推行的問題,桃園縣楓樹國小教師林碧榆指出,首先,讀報學生更換年段後若無法持續取得資源,成效將會打折扣;對多數老師而言,除正式課程外,讀報課程需另花課餘時間規劃,對教師負荷增加。此外,家長對於讀報教育是否能認同,家長本身的媒介素養,也影響孩子的讀報教育。目前讀報教育多仰賴教師本身的熱忱才能持續,除政府、國語日報及民間單位的支持,若能集合共同興趣教師進行資源共享,及家長的參與,讀報教育方能更加蓬勃。(文/顧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