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由於近日公視面臨預算風波,使得作為國內唯一的公共平台的公視,受到政治力與經濟壓力嚴重的影響,現場座談與頒獎時,不少與會來賓、獲獎者紛紛對此事件發表憂心,使得這個原本應該充滿歡欣的頒獎典禮上,隱約染上令人憂心的氣氛。
在回應現場來賓時,公視總經理馮賢賢特別提到:「權利永遠是要爭取的,它永遠都是要維護的,它從來就不是現成的,我們一起努力」。簡短的話語,一方面期勉在場的公民記者,以公民新聞爭取應有權利的用心值得肯定;一方面也說明,就算公視現階段面臨政治力干預,公視仍然會認清現實、努力去繼續爭取應有的、也是全民的公共媒體自主營運的權利。
今日原定要頒發五個獎項,經評審團審查後,一致認為公民記者朋友們的報導,無論在公共性與製作能力都值得讚許,因此特別增設五個特別獎。以下宣布這五位特別獎的得獎名單:
第二屆公民新聞獎增設之特別獎:
1.重回八掌溪‧嚇見八掌湖/陳柏濡
2.2147發送信件/詹琇惠、盧姮倩、吳依庭、張祐瑄
3.上帝的寶石/葉晴
4.蚵貝藝術/蔡秀惠、蔡佳珊、蔡孟佑
5.無動力工作船擱淺蘭嶼/鍾嘉榮、江英萱、江富玲
接著頒發第二屆公民新聞獎,頒獎前評審團召集人、中正大學傳播系管中祥老師說明此次評審標準。管老師首先指出,公共新聞與公民新聞概念上不近相同,所謂公共新聞是指,有一個公共價值經由專業媒體工作者進行製作而成,所以在專業的要求會比較多。而公民新聞則應該比較從公民觀點來對在地事物表達自身看法以及作相關的紀錄,所以今年在評審界定的過程,評審團嘗試來界定公民新聞的概念,可以區分兩個指標,一個就是「新聞」,希望參賽作品能夠強調它的表現方式以及溝通能力等等;第二指標則是所謂的公共的概念,希望公民能夠透過在地或者個人的議題,回過頭來反思這個社會的結構以及與這個社會的關係,因此在要求上評審團會希望看到參賽的新聞作品能能夠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觀點和反省。
而綜合歸納這次參賽的作品,管老師表示在新聞製作技巧上都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然而在佔評分比重高達70%的「公共性」這個指標上,還有可以努力的空間,雖然很多作品可以看到的是自己生活的描述、紀錄,卻欠缺「如何把自己的生活跟這個大環境扣合在一起」的深度。針對此一概念,管老師特別舉一具體例子說明,「在一次參加38婦女節的記者會活動中,有幾個婦運團體她們講的一段話,我覺得是具有公共性的,她們說:『我的媽媽很讚、很聰明、很優秀,但是她們被社會壓抑』,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私人的故事,但卻跟整體社會結構是有關係的,這也是我們在評選公民新聞的時候,非常期待看到的類型的作品。」
今年獲獎的作品是在多位評審彼此堅持與商議之下產生,代表著多元的價值呈現,而這五個獎項沒有排名之分,獲獎代表著這五個作品在今年120個參賽作品中是最好的五個,但最後管老師仍要強調的是,「評審認為最好的五個作品,仍只是評審的觀點,評審的觀點也不是最重要的觀點,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覺得最讚、最棒的作品。」以下宣布第二屆公民新聞獎獲獎作品:
第二屆公民新聞獎獲獎作品
1.健康守護的缺角/郭盈靖、戴瑜慧、毛致新(漂泊新聞網)
2.颱風來了!97年秋天水災心情記事/sadapeopo
3.我要讀冊/林偉芬、張慧誌
4.《關懷流浪動物3》—晶片狗開放認養時間未知 民眾無所適從/羅雨函
5.走車人的心聲/楊曜任
今年獲獎的公民記者,在頒獎典禮上述說著自己製作獲獎新聞的始末、構想時,不同於一般得獎者會專注於獲獎的喜悅,獲獎的公民記者則普遍心繫於自身所關心的社會議題,希望這些值得關注的議題不要被忽視,這樣心存公共關懷的表現,其實也充分顯現了公民新聞的精神,期待來年有更多的公民新聞能夠加入。
更期待做為公民平台的建立者-公視能夠更獨立自主,而公民新聞的精神日益壯大的時刻,政治力也能遠遠離去(特約記者/張春炎)。
(得獎作品連結:http://www.peopo.org/events/cj_awards_2008/peopo_awards/winner.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