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伊利諾州前州長巴葛傑維祺(Blagojevich)被迫去職的理由之一,是他跟「芝加哥論壇報」這份重要性不可言喻的報紙的關係。傳聞巴葛傑維祺曾威脅說,「芝加哥論壇報」如果不開除經常在報上撰文批評他的社論委員的話,他便要撤回他對「論壇報」出售子公司Wrigley Field一事的支持。

  伊利諾州的例子,使世界各國媒體與政府的關係經常被金錢牽著鼻子走,又增加了一樁。說白了,這是運用金錢操縱新聞報導。這在民主制度脆弱又無強大獨立新聞媒體的國家,可算是茲事體大。

  傳統上,威權政權控制媒體的方式,是直接實施新聞檢查,也就是強迫媒體機構在刊登或廣播新聞之前,先交出新聞文稿接受檢查核可。有時候,接收掌管新聞機構、恐嚇或逮捕記者或報老闆,也是控制媒體的常用伎倆。但這些年來,威權政權逐漸邁向開放社會之際,一種不露形跡的新聞檢查方式誕生了:「軟」新聞檢查。

  這種新的「軟」方式,指的是間接方式,形式上有好幾種。

  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有些政府施加壓力的方法,是向經常批評政府的媒體威脅要取消政府廣告,同時又向對政府友善的媒體購買廣告篇幅。在私人企業不強、或商業廣告不發達的國家,能否得到政府的廣告契約,攸關著媒體的存亡。

  在前蘇聯的若干國家,官方直接付錢給記者,要他撰寫有利於領導者的新聞。這種事在競選期間根本是司空見慣,烏克蘭的記者暗地裡稱之為「牛仔褲錢」,因為烏克蘭記者工作時大部分穿著牛仔褲。由於商業廣告不多,私人企業認為能購買到新聞就不需要購買廣告篇幅。烏克蘭記者認為電視台視商業,賺錢是應該的,所以不覺得新聞的金錢授受有什麼不對。

  許多開發中國家的記者,薪水微薄,媒體老闆要記者自己想辦法賺外快,結果是:記者變成了為小費而工作的侍者。

  哥倫比亞的小城鎮廣播記者,付費給電台老闆換取廣播時間,他的錢來自販售廣告給他所採訪的政府官員,變成早上訪問官員做新聞報導,下午向他們收廣告費的怪現象。

  「美洲國家組織」特派新聞自由調查員波特蘿說,在沒有強大商業廣告市場的國家,「媒體依賴官方廣告維生」,這使得政府能夠「對媒體施加決定性的干預行動」。

  香港「蘋果日報」因反對一項擬議中的治安法案觸怒當局,中共政府壓迫一家航空公司、一家銀行、一家旅行社撤回原先預定刊登在「蘋果日報」上的廣告 許多人擔心該項法案一旦通過,將可能壓制香港的表達自由和政治自由。

  有些國家對媒體刊登政府廣告有所規範,但多數國家則無此規定。

  對付政府廣告操控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提起訴訟。阿根廷一家地方性報紙「里尼格羅」控告地方政府因該報的負面報導而撤回廣告,理由是對該報岐視。阿根廷最高法院認為地方政府違反憲法規定的表達自由,判決該報獲勝。另一個類似的案子,是南非一家報紙「格羅考特郵報」控告地方政府,雖然庭外和解,法院仍判決該報獲勝。

  非營利模式是另一種解決辦法,類似美國的「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和英國的「英國廣播組合」(BBC),報紙或電台由基金會、信託團體、學術機構、甚至由政府擁有—-如果經營透明化,並設有獨立董事會的話—-或許比較能夠抗拒失去廣告的威脅(最近有人甚至撰文認為,當下哀鴻遍野的美國報紙,採取公共制度,或許是一個出路)。

  媒體的困境,對於關心民主制度的人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許多新興民主政治國家沒有獨立新聞媒體的傳統,所以民主制度難以推展,無法達到開放的政治對話和透明治理。強化獨立的新聞媒體,是開發中國家建立民主政治基石的重要工作。(取材自「華盛頓郵報」2009/02/01,原文是「國家民主信託基金會」的報告「軟新聞檢查:各國政府如何用錢操作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