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align=right]https://feja.org.tw/wp-content/uploads/319_0223.jpg[/img]
預計7月1日先推出電子報「玉山電報」,已入股的股東及榮譽訂戶將可收到「玉山週報」,包含當週電子報的精華內容,預計10月25日推出玉山午報實體報。
論壇首先由政大廣告系教授鄭自隆演講,他提出「第二次媒體改革」,呼籲以媒體自律、閱聽人他律以及法律改善媒體亂象,進行媒體「質的提升」。鄭自隆從政治局勢變遷探討台灣媒體發展狀況,「有甚麼樣的社會,就有甚麼樣的媒體」,早期極權政治體制是棍子與胡蘿蔔並進,不僅限證、限張、限印管制媒體,控制媒體言論,同時培養特定媒體形成市場寡頭壟斷。而從1988年開始,李登輝時代開始媒體第一波改革是「量的擴充」,媒體內容開始百無禁忌,之後政府錯失管理改革時機,造成後天失調,使得現在閱報率和收視率變成貨幣單位,失去媒體該有的社會責任,缺乏媒體倫理觀念。
除了結構因素之外,鄭自隆也認為,媒體老闆的意識型態影響媒體報導的公正性,使媒體成為政治的傳聲筒,媒體政治名嘴氾濫,成為媒體亂源。他建議閱聽眾應培養批判性閱讀能力,多看各種不同立場的報章媒體,建立自身觀點。在法律方面,他呼籲NCC應加強結構管理而非內容管理,電視頻道應進行總量管制,數位化後執照不可無限發放,維持一百個頻道就夠,且要有媒體退場機制。
論壇的與談人之一,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執行長盧世祥看待媒體問題,認為媒體唯利是圖、業者唯我獨尊、少數統治是造成媒體亂象的三大原因。他認為媒體的冠冕是民主的神話,金錢至上的媒體,何來社會責任? 第四權是民主聖名,但必須要自律,否則就成為公害。譬如陳幸妤事件媒體非但沒自律,還引發記者間的相互攻訐。他也批判第四權介入政治,強烈質疑「第四權」,強調媒體非公營事業,是營利企業,談不上為監督社會與政府的第四權。
當代雜誌總編輯金恆煒則表示政治不一定是媒體,但媒體就是政治,他批判政治介入媒體,讓媒體回到黨國體制的威權之下,不利多元社會發展。資深新聞媒體人林保華表示中國以入股方式滲透,以及打壓採訪記者進行媒體控制,他以旺旺集團入股亞視及中時為例,懷疑背後有中國政府介入。他評估壹傳媒到台灣成功原因,包括市場取向、通俗包裝、花瓶點綴且掌握時機。
卓越新聞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則認為,傳統報業經營該有另類思考,她贊同耶魯大學財務顧問David Swensen提出的社會捐助、讀者有償概念。邱家宜觀察現代讀者不是不看報紙,是媒體使用模式改變。報業的衰退非經營不善導致,而是系統性根本問題,而這樣的趨勢是企業購併、賣產業都無法挽救的,因此傳統的報業的經營模式必須改變。她以國外公共報業的案例,衛報捐贈信託,目的不在賺錢,即使賺錢也會回饋提昇報紙品質。國內也有類似案例,如台灣國語日報以非營利財團法人形式經營,60年來都深獲讀者好評。
而David Swensen提出這個概念是來自於幫耶魯大學募款的經驗,認為也可套用在報業經營上。邱家宜指出,媒體若沒有業務牽絆,報業品質經營的可能會更好,在執行上可透過稅法鼓勵公益捐助,加上媒體訂閱與業外收入,維持媒體營運。對台灣公共媒體的看法,邱家宜認為我們應替公共媒體爭取意識形態空間,避免一黨獨大的侵吞。(記者/黃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