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align=left]https://feja.org.tw/wp-content/uploads/368_DSCF1518.jpg[/img]
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倒閉敲響了金融危機的喪鐘,美國面臨自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如今全球聯繫緊密,牽一髮而動全身,皆難以倖免。媒體提供資訊,其表現是社會的守望者或是危機的作俑者,多有議論;而傳統媒體除了面對新科技(平台)是否取而代之的挑戰,商營環境的嚴苛,也使經營益加困難。
周乃蔆教授指出,媒體目前面臨「雙重危機」,新科技蓬勃,年輕讀者群流失;舊有商業運作模式宣告解體,傳統媒體向來賴以維生的訂閱、零售與廣告,2007年至2008年數字劇烈下滑(廣告下滑25%;整體收入下滑40%),媒體進入嚴冬,如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2008年底宣布破產;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僅出版網路版。
周乃蔆教授說:「報紙的資產一大部分是『商譽』類的無形資產,但是在負債方面,如印刷、發行等卻是很實在。」媒體的邊際成本低,發行量上漲直接收益,下降則影響廣告量,若削減支出,質量便下滑。報業集團在市場好時舉債擴張,一但市場下滑,沒有緩衝餘地,如美國第三大馬克拉齊(McClatchy)其股價2006年初與去年底相比,下跌98%。但是,周乃蔆教授強調,「good news sells」,好新聞仍然賣錢,通訊社如美聯社(AP, Association Press)、彭博新聞社(Bloomberg)、路透社(Reuters),美國大眾財經頻道如CNBC(NBC旗下財經頻道)依舊能夠良好營運。
此波金融危機報導,周乃蔆教授認為,美國媒體的表現相較於1987年股市崩盤相比,成熟許多;老牌記者的經驗與年輕記者的活力、多媒體應用,使報導更為全面,令人關切的銷售問題,「在熊市的時候,廣告商不願刊登在壞消息旁邊,避免形象受損,但是如CNBC、Portfolio雜誌等收視率、銷量反而增加。」周乃蔆教授說。
對於財經媒體之「過」與「不及」的批評,周乃蔆教授指出,前者如雷曼兄弟執行長認為媒體唯恐天下不亂,將短周轉不靈卻誇大報導,導致公司歇業;後者則是認為媒體報導不夠及時,或是沒有將正確資訊傳達,如雷曼兄弟公司乃取得百年老店的名號,實際僅經營十幾年,周乃蔆教授表示,媒體兩難,「如果說報導一出而危機兩周內未至,又說媒體『危言聳聽』……其實這是一種集體沉默,監管機構不說,銀行也不說,媒體就沒有資料可以報導,指責媒體造成金融危機言過其實了。」
此外,由此次危機探索傳統新聞價值觀,其中公民記者的興起,周乃蔆教授認為,公民記者對於突發信息能夠影響,如汶川地震、孟買人質事件,但由於新聞媒體最重要的還是「可信度」,因此對於媒體挑戰其實不大。
最後,在雙重危機夾擊下,媒體如何轉型,周乃蔆教授表示,目前有一種共識,「採寫新聞不會消失」,重要的是,在資本社會中,盈利之道是生存關鍵。新科技的發展固然形成挑戰,但是也有許多網路雜誌或電子報作得好轉而發行紙本,「這並不是one way street。」此外,知識產權的保護、內容付費等也是有待摸索的問題。
針對盈利之道,如何挹注新聞事業,如基金會形式或政府資助,引起會場諸多討論,前者周乃蔆教授以英國衛報(The Guardian)集團為例,其經營有目共睹;後者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發言,如將報紙視為公共設施,政府若是必要之惡,端看制度如何設計,如美國早期利用郵政補貼報紙近用。中華經濟研究院陳麗瑛顧問則以消費者偏好出發,如台灣日前文建會草案出爐,每戶有一萬兩千元的藝文支出得以抵稅,如將報紙等併入,就不是政府直接補貼,或許能夠解決政府挾預算干預的情況,但對於媒體經營又能產生助益。(記者顧佳欣整理)
【註一】
周乃蔆是資深記者及新聞學教授,目前任教於北京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並擔任全球財經新聞項目主任。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後取得美國華盛頓大學歷史及國際關係博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並曾就讀紐約大學史特恩商學院。曾任香港南華早報駐北京特派員;路透社駐上海、紐約資深特派員;以及奈特瑞德報業集團的編採工作。取自:http://www.ait.org.tw/zh/news/programs/20090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