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議定書將於2012年到期,為了建立後京都時期的規範,年底將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大會,勢必成為各國的政治角力戰場。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合辦「邁向哥本哈根環境沙龍系列暨工作坊」活動,希望透過四場座談會的舉辦,將國際氣候會議的訊息帶回台灣,藉此凝聚國內對暖化問題上的意見,並希望透過媒體報導,引起民眾對暖化問題的關注。

 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夕,「邁向哥本哈根環境沙龍系列暨工作坊」於4月17日舉辦第一場會議,邀請的與談人為「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寫手團」4位成員,以及4位專精於暖化議題的學者專家,包括中央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李河清、台灣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執行秘書呂鴻光、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就4月8日於波昂甫落幕的雙軌會議結果,進行交流。在工作坊的部分則由專長環境議題的資深記者卓亞雄負責,與媒體記者分享甚麼才是好的環境新聞寫作。

 此次沙龍分為六大主題,分別為國際減量承諾、各國政策工具、森林碳匯發展、調適策略因應、綠色復甦商機以及國際最新暖化研究及國內外氣候變遷影響。

 根據台達電所作的台灣民眾暖化認知調查顯示,87%的民眾認為暖化已有科學證據,且92%民眾相信暖化是人為造成。且台灣的暖化現象已比往年更為明顯,譬如今年的暖冬,已造成蜂蜜減產、稻作感冒、雞不下蛋等問題,使得政府首度發放暖冬農業災害補貼,表示氣候變遷已不只是北極熊滅絕、南北極融冰等問題而已,而是實際的來到台灣民眾眼前。

 然而,哥本哈根會議跟台灣有何關係?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強調新氣候協議,攸關人類存續。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氣候問題早已凌駕政治問題之上,且台灣在全球供給鏈上站有重要的經濟位置,因此哥本哈根做出的任何決議,都將影響台灣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他接著提到,我們要關心的不只是在聯合國框架下的國際會議結果,包括G8、G20等領袖會議,以及美國國內的氣候會議,皆會對國際對抗氣候變遷作為產生影響。

 林子倫則認為雖然媒體宣傳對全球暖化已有共識,但在報導的層次上作的還不夠。卓亞雄也指出,環境新聞一定要貼近社會大眾才有新聞價值,無論多重要的國際會議,或是南北極冰川融化速度多快,對台灣民眾來說是很遙遠的事,記者應該轉化艱澀名詞,並將新聞變成立面,環保新聞不該只強調單一污染防治的領域,應納入社會學、考古學、文化概念的思考,放大自己的想像能力,找出和人有關的切面,讓新聞變的有趣。

 「邁向哥本哈根環境沙龍系列暨工作坊」將於今年4、6、8、11月分四次進行。工作坊將集結與會人士對環境的觀察,出版《邁向哥本哈根—台灣減碳紀事》一書,該書將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出版,並納入「卓越新聞獎書系」發行。(記者黃嬿)


聯合報資深記者卓亞雄與媒體記者分享環境新聞寫作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