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獨立於誰?NCC的管制哲學」
關於NCC的定位以及獨立於誰的問題,NCC委員翁曉玲指出,NCC應該獨立於行政權,去政治化是當務之急。此外,她以身為NCC委員的身分,表示NCC將致力於納入公民審議機制、減少涉入內容的價值判斷並以尊重市場機制為原則。
中研院法研所籌備處研究員劉孔中認為在台灣的國情下,NCC應以「行政委員會」取代「獨立機關」的角色。因為NCC的設置重點,是在行使獨立權,而非組織上的獨立,如此可避免政治勢力重組的問題且保障委員的任期。
婦女新知秘書長曾昭媛表示,NCC的問題在於透明度不夠、公民參與機會太少且對話不對稱,呼籲NCC治理應透明化。主持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認為,應該協助產業就公共服務負起責任,建立民眾參與對話管道。另外他表示,NCC的正當性來自於社會授權,與其強調獨立性,不如強調專業,因為唯有專業主義才能實現獨立的精神。
第二場:「百家爭鳴的出路─頻道事業進退場機制再探」
衛星公會秘書長鍾瑞昌認為,頻道是由各種節目組成的虛擬平台,不宜總量限制。頻道面臨的問題是重播率高與媚俗化,他認為內容本身不是內容問題,是市場和產業結構失調,以及收視率限制所造成。他指出NCC應該導入平台競爭,並加強對獨占管理。
緯來電視網營運管理處協理崔梅蘭,則是抨擊收視權益掌控在不到十人手上的有線電視黑金系統,主宰了頻道進退場規則,且壟斷收視權益。她指出NCC之前因強調尊重市場機制,且對屢對頻道變更申請照單全收,進而呼籲NCC善用政策工具,導正產業發展方向。
政大廣電系助理教授曾國峰認為,頻道類型和總量管制很難有標準,因此對於新申請執照很難有所規範。他表示頻道上架與否才是重點,但要先解決系統壟斷與獨佔的問題。他建議採單頻單賣制,讓消費者選擇權增多,且可取代收視率牽制。
師大大傳所教授陳炳宏指出,現在頻道進退場機制的問題在於進不來退不去,癥結在有線電視產業結構問題,應把垂直和水平整合壟斷切除。他建議有線電視系統業者不能經營頻道,讓消費者意見就是選擇頻道的標準,且內容有問題應以頻道為處罰對象,提倡記點制度。
第三場:「良知與收視率間拉扯–媒體內容共管架構的必要性」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指出因個人、集體與產業自律都做不到,所以才要採取共管。他呼籲媒體應還有國家角色,應用國家的手,打開媒體大門,讓公民參與。
衛星公會自律委員會主委陳依玫表示,以她過去在各台協調的經驗看來,他律力量對媒體是有正面的幫助,可以校正媒體工作者的盲點。且新聞就是商業產品,有瑕疵就該接受客訴,因此三律共管有必要性。
台灣記者協會會長莊豐嘉認為,公民團體參與非常重要。雖然自律仍是核心,但有時仍會被自由市場打敗。加上收視率問題讓議題單一化、集中化,使得現在記者沒有自主能力,所以他認為持續與民間團體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何篩選與看待具代表性的公民團體意見還需要再商討。
NCC委員鐘起惠針對瑤瑤與舒舒廣告開罰作一澄清。她表示NCC目前對瑤瑤舒舒廣告還沒處理。外界所有的誤解源頭都是起於立法院,加上媒體曝光後就引起集體焦慮,政府反應也過當。她認為共管的前題是內容產製者要有良心,並提倡問責制度。她表示現有傳播產業很多混沌不明之處,譬如電玩遊戲與網路問題既龐大又複雜,因此應創造民眾申訴管道,回歸到大家一起監督經營者。
第四場:「長於斯,用於斯!產製部門健全化與影視基金」
台北市電影電視演藝業職業工會理事長康凱強調勞工參與的重要性。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認為,傳媒也是一種專業,跟其他專業一樣,以公益服務為主,以人為本位。且傳媒是所有產業裡第一個談社會責任的,因此新聞媒體要有專業義理,才能回歸到社會責任。他呼籲政府力量必須介入,建立傳媒產業發展基金。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也支持政府力量介入,且認為文化創意發展法忽略電視廣播綜合產業是一嚴重問題。
對影視基金的規劃,康凱認為可從兩岸合資劇來提撥經費,廣告上檔和買外來戲也可提撥基金,或從新聞局輔導金中抽稅。他表示廣電基金應從使用者付費觀念導入。鐘起惠認為廣電基金應從傳播匯流的角度來思考,增加無線台電波使用費、內容監理罰鍰、第二單頻網拍賣制度以及電信市場等。(記者黃嬿報導)
註一:在第一場談NCC的管制哲學中與談人提到英國ofcom公司,其是以英國政府協助成立的獨立公司,與利害關係人是夥伴關係,共同發展媒體管制架構,以收規費作為經費來源。http://www.ofcom.org.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