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連結報紙與不同政治陣營的組織,在黎巴嫩也許還是頭一遭,這在黎巴嫩備受批評的媒體環境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步–在六月初黎巴嫩公民媒體倡議組織(Lebanese Civic Media Initiative)批評媒體總是煽動對立與暴力。

  青年之聲的成員,十三名學生為編輯群,負責編輯與企劃內容,約有七十位學生記者散布於黎巴嫩各地。刊物每周四出刊一次,同時也刊登在青年之聲網站(www.sawtashabab.org),並在LBC電視台播出有關於選舉的節目。

  社會創新發展的非政府組織「Root Space」,是青年之聲的主要推手。Root Space提供場地與資源,並為青年之聲與各組織進行協調。「人們不是有那麼多的機會,能夠呈現並自主發聲。」Root Space執行長David Munir Nabti談及黎巴嫩的媒體環境。他並且希望「青年之聲」能夠成為改變的原動力。

  編輯群的學生來自不同的背景,只有少數主修新聞學,而大多數學生甚至沒有投票資格。但是對青年之聲的成員來說,對於目前黎巴嫩的媒體情況,有著共同的不滿。

  「我覺得,這正是這個國家缺乏的。這裡沒有獨立的媒體,沒有讓青少年參與社會任何一部分的組織。這個國家缺乏對事物的不同觀點。」在貝魯特美國大學主修經濟的十八歲成員,Maryam Hoballah說道。

  黎巴嫩的媒體環境,主要分成報紙與電視台,都由政治人物或政黨主導,或間接地與政治因素搆連。只有少數的獨立新聞來源。去年秋天通過的部分選舉革新法案,規範了政黨媒體。新法建立了一個監察委員會,責任包含規範媒體客觀性。

  對黎巴嫩媒體缺乏客觀性的不滿,也許是學生們加入青年之聲的主要原因。

  「青年之聲」編輯之一,十九歲的Yasmin Fansa指出,在「青少年之聲」中,能找到非政黨的觀點,「每個參與者都陳述不同的觀點」。「青年之聲」的道德公約由學生起草,並反映出Fansa強調的非政黨觀。同時涵括言論的公開、尊重、獨立與自由。

  「我們都來自不同的大學、黎巴嫩各地。我來自黎巴嫩貝魯特,有些來自南部、北部。所有的人來自黎巴嫩四面八方,就為了見面並且努力完成這份報紙。」Fansa說。來自貝魯特美國大學、路易斯大學等學校的學生,為「青年之聲」付出心力。

  印刷與網路版的內容將以阿拉伯文與英文同時呈現。印刷版有八頁,並隨著兩份日報在各學校與組之間流通發行。「青年之聲」電視節目以阿拉伯語發音,並在LBC電視台,由Marcel Ghanem主持的Kalam An-Nas脫口秀播出。節目大多數資金由Internews提供,Internews是一個支持獨立媒體的非政府組織。編輯或其他貢獻者能夠為其工作成果,按件或按日獲得一小筆薪水。

  在「青年之聲」製作選舉相關內容後,Root Space希望讓這個交流中心變成常設性機構,每月按時在網路,或印刷更新出刊。「我們正想辦法讓這個中心,成為常態性的多媒體平台,讓年輕人、公民、一般大眾都能夠參與並交流共獻。」Root Space執行長Nabti說。「廣泛來說,我們正試著讓來自不同組織、團體、大學等的人們,都能夠合作並參與內容分享。」(記者顧佳欣摘譯)

新聞出處:http://www.dailystar.com.lb/article.asp?edition_id=1&categ_id=1&article_id=10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