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檢視了28個兒童經常上的網站進行分析,他們發現有大量的食物廣告刊登於網站之中,數量已經多到超越了專家們所能忍受的極限,紛紛訴求「小心食物」的警語標示,建立網站食物廣告刊登標準以助上網兒童及家長判斷。
這項研究由加州的柏克萊媒體研究中心 (Berkeley Media Studies Group)執行,其中一位研究員羅瑞‧多夫曼博士(Dr. Lori Dorfman)表示,一些經典的像含醣量過高的玉米脆片、糖果、汽水以及速食產品皆大量地出現在熱門網站之中,其中我們更發現這些垃圾食物廣告也出現在許多非食物相關網站上,例如,五分錢戲院(Nickelodeon)以及卡通頻道(Cartoon Network)等等。
該研究發表於「美國公共衛生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並更進一步指出,共計有77項食物廣告出現於各類網站之中,其中竟只有5項食物廣告還算勉強可以推薦給兒童消費參考,剩下的皆為名符其實的垃圾食物。
但該研究一公佈,相關網站並未給予正面回應,「卡通頻道(Cartoon Network)」對此拒絕評論;「五分錢戲院」並未立即提出說明。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兒童頻道(PBS Kids)發言人對此表示,自己認同速食產品品牌秀在網站上並無任何不妥,發言人更質疑這份研究根本就是「誤導視聽」。
PBS兒童頻道副總裁萊斯里‧羅坦堡(Lesli Rotenberg)辯駁:「PBS本身並不接受頻道內有任何廣告行銷的訊息,況且『嚴格來說,這些食物對孩子根本就不是市場性行銷食品。』」
羅坦堡補充,PBS兒童台網站所刊載的速食品牌標誌其實都是擺置在網頁最底層各家贊助商列的其中一家而已,其中也包括知名的速食連鎖餐廳麥當勞以及Chick-Fil-A(美國知名炸雞連鎖速食餐廳)。「我們的小觀眾並不會看到任何食物產品的身影在電視台網站中出現。」
羅坦堡女士為PBS兒童台消毒說:「我們兒童台內有節目–『泡沫午餐實驗室(Fizzy’s Lunch Lab)』以及『拒買黑心貨(Don’t Buy It)』兩節目,都是為了教導兒童如何選擇健康飲食而設計的節目,避免兒童受到媒體的負面影響所吸引。」
確實每當提到媒體對兒童影響的議題時,電視廣告經常是眾矢之地,特別是在談論市場知名的垃圾食物對於青少年與兒童的健康影響的時候,電視甚至其網路上的廣告都會成為被攻擊焦點。
根據多夫曼團隊的研究顯示,網路已經成為廣告商們的新戰場,廣告商都想在新媒體上分得一杯羹,這些公司也同時逐年增加他們在網路廣告行銷的預算。
多夫曼以電子郵件告訴路透社醫藥健康部說:「公共衛生是相當嚴肅的話題,因為當今數位行銷在孩童們經常光臨的網站所建置的廣告戰場,與以往的電視廣告行銷市場截然不同,因此我們團隊有義務率先在第一時間提出這項警訊。」
「數位行銷的滲透率相當高,它不像一般30秒的電視廣告一樣,網路廣告的曝光程度遠超過我們想像,它可以迂迴地、連續地無間斷式以互動式的廣告訊息攻擊兒童,平均兒童會有20分鐘的時間在網路中會被一個特定品牌所深深吸引。」多夫曼指出。
最近更有研究指出,食物製造商現在推出一種新的廣告形式「廣告遊戲(advergames)」,以網路互動的特性做為行銷手段,藉由遊戲的形式來吸引兒童進入企業網站,增加網路觸及率,以此推廣產品品牌形象。如此互動遊戲形式將會深深影響兒童的飲食選擇。
研究人員請一群孩子們玩互動「廣告遊戲」進行實驗,每當研究人員把主題焦點鎖定在洋芋片以及餅乾時,那些孩子在隨後的事後檢驗紛紛表示非常想要吃到那些食物。但是當研究人員將實驗鎖定在水果以及柳橙汁時,孩子們則傾向認為這些健康食物僅是遊戲後的點心而已。
在最新研究中,多夫曼團隊在2007年7月到8月所有兒童經常光顧排名前28名的網站中,針對站內的飲料與食物廣告中的營養品質進行內容評估。
團隊發現,在77項的食品中,高達49件的食物已達到甚至超過聯邦政府醫學諮詢機構(IOM)所訂定的「小心食物」的警戒標準。另外有23件食物廣告則落入中間模糊地帶,既不是垃圾食物,但也不算是值得推薦的營養食物,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標榜低醣類的玉米脆片以及烘焙餅乾。
換句話說,僅有5件食物合乎標準。包括燕麥粥、牛奶以及柳橙原汁有合乎IOM食品廣告標準,值得推薦給小朋友飲食。
多夫曼說:「做父母的真得要多小心,因為許多數位行銷網頁中,都隱藏著多枚雷達在24小時監控著小孩子,就等待有一天利用廣告或者遊戲把小孩釣上鉤。」
但多夫曼也堅持,父母也無須太過緊張,時時刻刻要監看孩子所流覽的網頁與廣告。「網路世界並不如一般傳統看電視的環境,因為線上環境並不像電視一樣可以聚在一起闔家觀賞。如果真得要一個個監看小孩子利用滑鼠所點擊的網頁,老實說也不太理性,對孩子的隱私權也不甚公平,做家長的必須深思。」
相反地,多夫曼也建議家長:「食品商以及兒童媒體企業固然要堅持食物的營養品質,尤其是那些要推廣給孩子們的產品。如果家長能把關,當然是要在能力所及之處進行,但也不宜事必躬親『過度』關切孩子們在網路的一舉一動,否則容易造成反效果,親子關係也會更緊張。」
(編譯/ 蕭裕民 )
新聞來源 :[url=http://abcnews.go.com/Health/wireStory?id=9340081 ]http://abcnews.go.com/Health/wireStory?id=9340081 [/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