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沈朋達

4月20日,卓越新聞獎邀請到第16屆卓越新聞獎【平面類 深度報導獎 】得主——呂國禎,以「數位科技、創新如何應用在調查報導,以『農地上的世界冠軍』為例」為題,分享如何將數位科技應用在調查報導的新聞工作上,並透過去年的得獎作品《農地上的世界冠軍》的產製過程,剖析如何用更恰當的方式來呈現新聞故事,以及思考如何透過調查報導,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數位科技與新聞學的結合

1972年,時任省主席的謝東閔為了鼓勵台灣經濟起飛,提出「客廳即工廠」的政策,動員家庭勞動力,並鼓勵農村地區興建小型工廠。2015年11月,一場名為「輔導未登記工廠合法經營」的公聽會上,經濟部的簡報彷彿為台灣農地工廠林立的現象,找到了歷史性解釋;而政府也傾向以就地合法的方式,為這些違章工廠解套。

「可是,難道這四十幾年來,都沒有任何政策法規上的變化嗎?還有,這六萬多間的違章工廠都在哪裡?屬於哪些產業?」今年的4月20號,呂國禎在受邀擔任卓新沙龍講者的現場,提出了這一連串的疑問;為了解開這些盤根錯節的問題,呂國禎與《天下雜誌》的團隊決定投入了農地違章工廠的調查報導。

只是,要知道農地違章工廠的來龍去脈,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首先,必須釐清工廠的所在位置和所屬廠商,在2015年的「輔導未登記工廠合法經營」公聽會上,經濟部雖然公布了3000多筆農地地號、717家公司名稱,和186個推行就地合法的特區;然而單從這些數據,依舊無法確定個別工廠屬於哪間企業。呂國禎當時天馬行空地想到:「或許可以用衛星照片搭配地圖,來標出工廠的位置。」於是便向長期進行空拍的農委會申請資訊公開,結果卻被農委會拒絕。在無法取得證據的情況下,報導進度一時陷入了停滯。「傳統的方法,可能就是直接用公聽會出席名單去追蹤,」呂國禎說,「但是這樣做很危險,因為你缺少了確切的證據。」

直到2016年7月,《天下雜誌》和「D4SG資料英雄計畫」合作另一個專題時,呂國禎開始思考,是否可以利用科技的介入,來解決目前難以取證的困境?與此同時,報導團隊發現內政部開發的「全國土地使用分區資料查詢系統」能將地號轉換為座標。於是,呂國禎與團隊成員便與「D4SG資料英雄計畫」合作,先將3000多筆地號轉換為座標,接著利用座標在Google Map上定位,並以此比對商業司的登記資料,最後才確定了違章工廠的位置和所屬企業。

「你們看右上角,」呂國禎在螢幕上秀出了一份檔名寫有「1111修」的word檔,他苦笑著說:「從7月到9月,我們團隊每個週末都自己去加班,把3000多筆資料一筆筆做出來,從這個檔名你們就可以知道這是一件多血汗的工作!」呂國禎說,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在動員大量人力與時間的同時,答案仍舊未卜,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他自己承擔了相當大的壓力。所幸隨著資料一筆筆的破解後,也逐漸看到了報導的曙光。

資料破解後,報導團隊發現:「不同於以往的想像,多數的違章工廠並非黑手型的小資本公司,其中甚至不乏世界級的大型企業。」呂國禎決定讓這些企業現身說法。

使加害者現身說法的調查報導

呂國禎首先與這些違章工廠聯繫,並附上標有地號與地目的比對圖作為證據,接著再提供完整的訪綱向廠方約訪。呂國禎說:「其實當時掌握的證據,以及在採訪中看到的材料,已經足夠我們寫成一篇『為富不仁的世界冠軍』報導了,可是我們不想這麼做,我不想一個調查報導的結果只是製造對立。」

採訪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呂國禎回憶起採訪一間自行車配件廠時,對方讓他們在會議室裡坐了兩個鐘頭的冷板凳,避而不見。直到呂國禎告訴廠方:「我們已經掌握這些證據了,就算你們拒訪,報導還是會出來,到時候對品牌會有很大的衝擊。如果現在你接受訪問,就有機會讓大家知道你們選擇在農地上見違章工廠的原因。」這才打消廠方的疑慮,接受採訪。

為什麼會選擇讓違章工廠現身說法?這關係到呂國禎對於調查報導的信念,他說:「一個調查報導要找出受害者並不難,難的是要找出加害者,並讓他現身說法,說出為什麼這麼做,並尋找解決方案。對我而言,這才是一篇好的調查報導。」

經過數個月的調查,呂國禎的團隊發現,1974年《區域計畫法》實施之後,對全國土地進行現況調查與編定,與此同時,在「客廳即工廠」的政策下建於農地上的工廠,也都就地合法了。換言之,目前農地上林立的違章工廠,都是在《區域計畫法》實施後才私自搭建,因此「歷史共業」這個說法,無法為違章工廠開脫責任。

在違章工廠的議題上,政府過去幾年也不斷制定政策輔導業者改善,但卻效果不彰,箇中原因在於業者的消極對抗。呂國禎指出,2015年制定的《工廠管理輔導法》規定接受輔導的工廠必須退後十公尺,作為綠化。但在調查過程中,呂國禎發現一些上市企業卻始終沒有遵守規定,作出調整;反而不斷遊說立委,施壓政府一再放寬現行法規,因此他們也在報導中指出放寬法規的不正義性。

農業用地的平均地價低於工業用地,是廠商在農地上興建違章工廠的首要考量,然而欠缺污水處理系統,與對污染的防範體系,往往在發生工業污染後,周遭的數甲良田也都慘遭波及。因此,呂國禎說,報導農地違章工廠的初衷,就是希望建立一個更加公平、更加永續的產業競爭環境。

以更恰當的方式呈現故事

「隱形的世界冠軍」是近年台灣財經雜誌所熱衷報導的主題,因此現場來賓也好奇提問,在進行「農地上的世界冠軍」這類報導時,是否會因為和社方的立場不同,而遭受壓力,甚至被「搓湯圓」而無法刊出?呂國禎表示,媒體阻止記者報導特定議題的情形,的確時有耳聞,但若遇上類似情況,他首先會先自問:「在這個報導中,自己掌握了多少數據和證據?足不足以說服讀者?其次,他會思考是否有更適合切入報導的角度?同樣一件事,除了把題目的嚴重性和社會對立面凸顯出來之外,是否有更恰當的呈現方式?」因此,若報導遭遇壓力無法刊出時,他會重新思考如何以更強的證據和更好的方式來說故事,而不會就此放棄。呂國禎也說,直到今天為止,他每年仍然要產製一定數量的「隱形世界冠軍」報導,但自從這個調查報導刊出後,後續預定要採訪報導的「世界冠軍」是否具有合法登記,也逐漸成為社內報導的準則之一。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記者心法

在呂國禎記者生涯的數時年間,曾在日報、晚報、政論雜誌和數個財經雜誌任職過,他笑稱:「有些人看到我的經歷,會問我說:『你一定很喜歡換工作喔?』,其實不是,是因為我一直想做出好的報導,所以不停的尋找更適合的空間。」現場的聽眾好奇呂國禎在記者生涯中,最滿意的作品是哪一則?呂國禎笑說:「我自己不喜歡回頭去看,所以我不去回想報導有多好,而是在每一次的報導中,看到自己學到了什麼?再去思考要怎麼把它用在下一個報導。我認為新聞工作有意義的地方,就在於只要你認真學習,永遠有機會做出更好的報導!」

延伸閱讀:

第十六屆卓越新聞獎|平面類 深度報導獎 得獎作品:農地上的世界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