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推出思 沙 龍
2010年4月10日(六) 富民?負民?—形形色色私有化,紛紛紜紜衆生相
講 者:張 介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代院長
主 持:郭至楨 公共電視副總經理
1330-1500 播映紀錄片〔全球化大出賣(The Big Sellout)〕
南非索韋托地區的電力公司私有化後,電費大漲,人民付不起電費被迫斷電;馬尼拉人米達的兒子需要定期洗腎,卻付不出醫療系統私有化後的醫藥費;玻利維亞的科恰班巴市為了政府與美國企業企圖把食和水私有化,引發暴力衝突…。IMF與World Bank在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推動的電力、交通、醫療、水等基礎公共建設私有化,幫助了誰?
1500-1700 沙龍
國際組織IMF與World Bank為了解決開發中與未開發國家的貧窮問題,以經濟誘因「協助」全面進行私有化。他們的介入重整了紊亂的金融,全面開放的自由市場作為卻也帶來了一定的副作用。國際組織扮演了救贖角色,卻也在禍福之間走鋼絲,全球公民不能不去深刻再思私有化的是是非非。
2010年4月17日(六)咖啡杯裡藏著「黑」金
講 者:劉遵義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主 持:劉孟奇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系主任
1330—1500 播映紀錄片〔黑金(Black Gold)〕
全球咖啡產業一年總值台幣2.6兆元,非洲的咖啡農一天工資卻只有台幣16塊,7天工資才抵得過連鎖咖啡店裡的一杯拿鐵。國際咖啡期貨交易缺乏保護農民機制,衣索比亞的七萬四千名咖啡農如何夾縫求生?
1500—1700 沙龍
全球化時代,隨手一杯咖啡成為流行趨勢,為連鎖咖啡店創造驚人的經濟效益。經過層層商業加值的一杯咖啡,回到原產地勞動者手上的代價卻不到一成五,這樣大的企業利潤與勞動報酬落差,合不合理?衣索比亞農民在先全球化時代如何維生?全球化有沒有為他們帶來好處?全球化創造了新的贏家與輸家,喝咖啡的人是贏家,衣索比亞農民是贏家,誰才是真正的最大輸家?我們能否把輸家也變成贏家?
活動地點 月涵堂會議廳(台北市金華街110號)
報名資訊
電話:(02)3322-4907 傳真:(02)3322-4918 網路:http://www.civictaipe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