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台大新聞所1樓 103視聽室
時間:2011.10.28 (週五)下午13:30~17:00
 
重創台灣的八八風災已經滿兩週年,雖然媒體的關注早已不在,但南台灣的災民還是時刻面對重建的進展與困境。面對重大災難,新聞教育能夠提供什麼貢獻?或者如何反思自我?
台大新聞所在兩年前的風災後加入八八聯盟,新聞所師生長期走訪屏東排灣部落,聆聽部落族人的心聲與重建故事,完成《大武山的歌聲》一書。這本書見證了泰武國小及泰武鄉災後兩年的重建歷程,面向涵蓋泰武國小遷校、泰武遷村與安置、泰武咖啡產業以及排灣文史藝術。一篇篇深度報導中,有焦慮、有衝突、有困惑,但也有轉機、有溫暖、有希望。
這本書的完成,除了留下災民生命與重建歷程,供整體社會借鏡以外,出版計畫背後也有新聞教育的自我定位、創新實踐與深刻反思。
八八之後,不只台大新聞所,很多學校的傳播科系師生都參與風災重建或相關研究。這些實踐都指向一個基本提問:面對社會重大議題,新聞教育能提供什麼?該提供什麼?趁此新書發表之際,正是我們可以一起回顧、檢討這些參與經驗,透過討論,或能指出新聞教育一些新的可能性。
新書發表座談會議程
時間
主題
與會者
1:30-3:00 PM
災難與重生:泰武給我們的啟示
主持人:
洪貞玲(臺大新聞所副教授)
 
與談人:
伍麗華(屏東縣泰武國小校長)
邱霄鳳(排灣族語老師、文史工作者)
紅十字會代表 (邀請中)
梁玉芳 (聯合報專案新聞組組長、臺大傑出記者講座)
查慧瑛(臺大新聞所採訪同學代表)
 
回應人﹕
胡元輝(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何榮幸(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調查採訪室主任)
 
3:00-3:30 PM
茶敘時間
 
3:30-5:00 PM
災區重建與新聞教育的角色
主持人:
張錦華(臺大新聞所教授)
 
與談人:
林照真(交大傳科系副教授)
孫曼蘋(政大新聞系教授)
陳順孝 (輔大新聞系副教授)
林麗雲(臺大新聞所所長)
林巧璉(臺大新聞所採訪同學代表)
 
 
*引言人依照發言順序排列
 
主辦單位﹕臺大新聞研究所
協辦單位﹕屏東縣泰武國小、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補助單位﹕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人文與社會發展子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