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遇到我,常豎起大拇指說:「記協這一陣子做了不少事」;意思是說,在對抗政治干預新聞自由及獨立性的動作上,記協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事實上,我個人認為,不是記協做了很多事,而是台灣的新聞環境近來確實有很大變化,讓記協不得不挺身而出。為新聞自由而戰,這就是記協的宿命,以及記協之所以存在的重要理由之ㄧ。
由於歷任會長及幹部的一貫堅持和多方努力,包括與國際記者組織的緊密聯繫,讓台灣記協麻雀雖小,但透過四兩撥千金的巧妙槓桿操作,多少可以生出一點力量,和環伺在側的政治禿鷹及財團巨獸勉強抗衡。但是看似承載正義凜然的嚴肅使命,記協的存在基礎卻極為脆弱,經常財源不濟,成立十多年來,不時面臨斷炊窘境。
記協有很高的理想,和很深的潔癖,更可喜的是,這是不同時期、不同幹部共同擁有的特性,顯現台灣媒體堅持專業的一縷香火仍然裊裊不絕。然而,我必須坦言的是,從十五年前參與記協成立到今天,記協大多時候,只是少數人在努力燒火的一鍋冷灶。
記協會員真的不多,名列在冊僅有三百多人,和台灣成千上萬的記者人數相比,不成比例。許多記協曾挺身支持或援助的媒體同業,甚至都不是會員,事發之前,他們也不一定在乎記協的存在。
但對記協來講,只要是同業,就是我們重要的伙伴,就是攜手打造台灣媒體環境的重要潛在力量。所以,儘管記協實際上只是一鍋冷灶,所有記協幹部仍無怨無悔守在爐側,企盼這一縷香火不要滅盡。
日昨,一位國中老師來記協辦公室購買目擊者雜誌,他十分讚賞目擊者的內容,購買是用來供學生閱讀。閒聊中,也關心記協的運作,當聽到記協財務阮囊羞澀的消息時,他略略沉默了一下,然後逕自轉身離開。孰料,不久他又踏進辦公室,從口袋掏出一萬元,表示要捐款給記協。這一動作,真是讓記協辦公室的人員煞時全部愣住了。繼之湧上的是,差一點就掉下來的熱淚。
一位默默在教育界作育英才的老師,和媒體這行業毫無關係,但他不僅認同記協的宗旨,更願意慷慨解囊;他們對記協的期許,讓我們這些長期待在新聞界的媒體人,受到不小的鼓舞,更感到肩上的責任沉重。
我相信,這個社會上,像那位老師痛心媒體亂象而寄望記協的人不少。記協必須有更多的努力以回報他們的期望。這是為自己,也是為下一代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