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若寧,就是以前你們認識或聽過的吳明娟。三年前我了改名字,那時候我還是民生報高雄採訪中心的記者,去年,也就是2006年的3月31日我在民生報跑完最後一天的新聞,告別了當記者的日子。5月1日正式在高雄漢來飯店餐飲事業部上班,擔任行銷企畫經理的工作,另外,我還有一個小小的兼差,就是壹周刊美食組高雄地區的特約採訪。
其實,我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資格和條件,能夠在這兒大書特書我個人在職場裡有什麼特別優秀之處,或是我做了什麼努力和自我成長的事兒!只是以一個曾經和你(妳)們同在一條船上的人的立場,分享一點點我個人的感想和心得,如果對你們其中的任何一位有一丁點的啟發和幫助,或許也算是小小的功德一件吧。
與其說這17年的新聞工作生涯,到底讓我學到什麼,不如問媒體的環境讓我改變了多少?
大學畢業後,第一個工作就是進入台灣新聞報的校對組,做了三個月校對,我就被調到採訪組去跑新聞了,那是民國78年9月1日記者節。在新聞報跑了6年的新聞,路線很單純,文教、藝文、體育、交通旅遊,沒啥傑出表現,也沒得過什麼可以拿出來嚇唬人的獎。所以,那個時候如果有人介紹「這位是優秀的吳記者」時,我還滿心虛的!
84年9月1日,也是在記者節,我從台灣新聞報轉到民生報台北總社當編輯。天知道,我是從來沒學過編輯的,只是在interview時,我的直屬長官,也就是當時的地方中心主任跟我還算談得來吧!還有,我對高雄市的採訪環境還算了解。其實,我真的是很幸運!遇到了一個很好的「師父」和一個很嚴厲的長官。短短不到兩個月的試用期,我邊做邊學,竟然也會下標題、編版了,之後,我就是民生報地方中心主編高雄版的編輯,只是,當編輯的日子只維持了四年多,民國88年11月1日,我回到高雄,又拾起「無冕王」的筆,重新站上新聞工作的第一線。
這一轉就是10年,一切看起來都很順利。我相信在別人眼裡看到和心裡想的,應該是「吳明娟,妳真的運氣很好吔!」其實,在每一個轉換點和每一個工作當中,我是像一隻在游水的鴨子一樣,表面看起來很悠閒、優雅,水面下的兩隻腳可是很賣力的踩著水呢!面對工作,我是個積極的人,而且我經常是維持著兩份工作的狀況(這也許和我雙子座的個性有關,我總是不由自主的喜歡在一個時間裡做兩件事)。
當我還是新聞報的記者時,我在一家安親班教小朋友作文,那時候也曾是一份旅遊界的專業雜誌「旅報」的南部特約撰稿;當我在民生報當編輯時,為了不讓寫稿的筆鈍了,白天,我在報社一位業務同仁經營的廣告公司幫忙撰寫旅遊廣編稿;回到高雄跑新聞,我還是沒放棄幫雜誌社寫稿的機會。
這一切的寫稿兼差工作,看起來雖然跟我後來的轉業沒有直接關係,但卻讓我始終抱持著不敢鬆懈的心態,也許是下意識裡我一直覺得媒體不是個能待一輩子的行業,必須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平台,才不會被捲入失業的洪流。
其實我必須很客觀而且很誠實的說,我之前的本業,也就是民生報記者這個工作,是讓我能夠越來越肯定自己,也越來越知道自己的長處在哪裡的重要推手。我常比喻,民生報這個媒體就像是一個閃亮的舞台,因為有幸站上這個舞台,所以我要努力讓自己成為一顆發亮的明星。
為了不負民生報這個娛樂、消費專業「大報」的聲望,打從我重回高雄新聞圈開始跑消費新聞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訴自己,我要做一個專業記者,要成為高雄市消費記者的權威。從我的外表、形象到我的專業知能,都必須讓每一個受訪者,甚至我的同業,打心眼裡認同我的專業和敬業。除了例行的記者會,我經常自己設計專題,這不得不讓我又想起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真的很幸運!」我的老闆,也就是高雄的特派員曾達輝,他給了我很大的發揮空間,每周幾乎都有一次以上的專題版面,讓我能夠嘗試各種與消費、美食有關的題材,拓展更寬廣的採訪人脈、蒐羅更多的消息和資源。
「寓娛樂於工作」是我經常抱持的心態,有時候星期假日,為了尋找符合題材的店家,我會約朋友一起去「試菜」或「逛街」,雖然報社給付的稿費可能還不夠我到處試吃的開銷,但因為堅持介紹好的店家和值得品嘗的美食,我倒也樂此不疲!在沒有時間壓力和輕鬆的心態下與受訪者聊天,反而更能深入了解每一個業者的經營理念,也建立起與他們的交情和彼此的信任,進而成為好朋友。
因著民生報的這樣一個介面,讓我慢慢的在高雄的美食採訪領域裡累積起一點點經驗和「知名度」,所以,一旦有朋友或同業想吃美食或打聽餐飲界的消息就會打電話來問我,也因此讓我更努力的建構自己的美食資料庫,除了因應各方的需求,也讓我有機會與壹週刊搭上線。
提起我在壹週刊的特約採訪工作,也是一個很特別的機緣。就在我打定主意要提出民生報的離職申請時,我分別向兩個單位拋出我的「求職風向球」,一是漢來飯店,另一個就是壹週刊的美食組。還是只能說「很幸運」吧!壹週刊的美食組約我去台北面談了,雖然沒有固定的職缺,但他們需要一名高雄的特約採訪,於是我順利的開始配合壹週刊美食組不定期的撰寫高雄地區的美食報導,除了賺稿費,更重要的是讓我能夠在離開了民生報的記者工作之後,還能保有和高雄餐飲業界的聯繫並掌握其脈動,不過,這也是我犧牲了無數個假日換來的結果。而這其中的得與失,只能靠個人去衡量、取捨了!
早年,我一直覺得記者是一個不太需要專業的行業,直到開始接觸消費和美食的採訪工作之後,我才發現,要做一個稱職的文字工作者,其實除了一顆敏銳的心和熱忱的工作態度,更需要對不同領域的深入了解。除了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和採訪範疇,更需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眼界、取收更多的知識,以及向這個領域中更優秀的人學習。
我常有一種想法,有些人是不能不當記者的,一旦離開了記者的位子,就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因為「記者」這種職業很容易讓人忘了自己是誰。現在我才知道,其實不是當記者不需要專業,而是當了記者,如果不時時警愓自己,就會慢慢的變得無專業!
至於進入漢來飯店餐飲事業部擔任行銷企畫經理的這十個月以來,則讓我對餐飲的認識及飯店的經營有了不同層面的增長和精進。面對不同的職場文化和工作性質,很多記者同業和好友都說我調適的很快,我還是那句老話,當你看到鴨子在悠閒的游水時,其實,牠水面下的雙腳可沒閒著!媒體的確會給人光環,但缷下了光環之後,別人看到的「我」究竟是什麼樣貌?自己所認定的「我」又剩下些什麼?
我只能說,能夠從事媒體工作,當一名平面媒體的記者,是上輩子修來福份,因為記者的工作讓我與眾多的人結緣,拓展了我的生命寬度,開闊了我的視野,也鍛鍊了我獨立自主的個性。這是我離開了記者這個工作之後想記住的部份,而屬於記者獨有的「特權」和「自由」卻是我已經淡忘的了,因為我知道,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我還得盡力演出,要演什麼像什麼,才能在最終步下人生舞台時,再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本文轉載自高雄傳播學院「門內門外—當記者走出媒體圈」一書,2007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