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媒體製作節目怎樣呼應社會需要又有創意落實,一直是許多媒體人的挑戰。吸引人比不吸引人好,能持續吸引人又比一兩天吸引人更好。但持續吸引人又非常引起爭議好不好呢?「鬧大」原本是行銷領域的手段,但荷蘭公視有幾個節目也「鬧很大」,以下略選幾個說明。
荷蘭公視是由許多電視台組成,各有其代表的文化社會甚至政治宗教理念。有個叫EO的電視台是基督教背景,製播了一個「四十天沒有性行為」的節目(40 Dagen zonder seks),設定對象主要是年輕人。節目邀請來賓報名成為主角,由主持人訪談並指定到一些不同場所與女性聊天等等。節目記錄來賓四十天的生活過程,包括如何面對誘惑以及自己的感受表白。現在是網路時代,節目在主頻播出也在網站刊載更多製播過程的影片和觀眾討論區,非常熱鬧。因為節目是記錄四十天,意味著如果吸引人,觀眾也會被引著不斷看下去,因為接下來會怎樣不可預測。
表面看這個節目談性又帶大家偷窺某人的禁慾奇觀。但據荷蘭公視的工作人員表示,其實這個節目原初是考量到時下很多年輕人性活動氾濫,導致很多社會問題。製播單位是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媒體,希望透過這個節目抓住年輕人,向年輕人傳達人的關係才重要,這才顯出人的價值。因此這個節目呈現的,會包括來賓暫時忽視了性活動,把焦點轉移到與人有更多溝通和更多彼此了解。這不是一種遊戲節目,但希望呈現方式比較活潑。節目也在網站解釋節目理念和回應觀眾討論,希望這個節目某種程度是健康預防(prevention)功能。
另有一個訴求年輕觀眾的電視台BNN,專做與年輕人相關的健康節目。例如年輕人有哪些皮膚病,如青春痘等。用非常流暢的方式解釋給年輕人。有個節目邀請吸毒的人上節目,並記錄打針吸毒和生活過程,還有幾個吸毒的人一起討論。BNN最早是由一位長期臥病的富商創辦的媒體,後來轉型加入公視體系,以探討年輕人的疾病知名。有以上的製播方式是因為如果吸毒是事實存在的社會問題,要能吸引年輕人省思吸毒就得讓大家看到真相,由當事人對話。這樣比找個白袍醫生或政府官員呼籲要更貼近觀眾。如果沒有吸毒者自己上節目,怎能與社會上吸毒者有共同語言又怎能將節目想要訴求的正向資訊輸送到吸毒者的世界去。
BNN還有一個節目是記錄快要病死的年輕人。一般社會的印象,瀕死病患多半年老,但其實也有些年輕人得重病。節目呈現年輕人怎樣面對重病,一方面鼓勵觀眾重視預防,另一方面也更了解生病處境和要處理的問題,怎樣面對死亡,或許對別人產生更多同理心。有的病患跟拍沒多久就過世了,但也有位病患被跟拍活了十九年,今年還做了特別節目。
AVRO製播過很多品質非常好的醫療節目,有的像上述節目的爭議性也很高,不過收視率很好。還製播了一個專門講醫療爭議的節目Missers(譯為中文即「失敗」之意),最近有一個女性眼睛手術失明的案例,節目邀請病患也邀請了執行手術的私人診所醫生。他們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對話,把過程說明清楚,雙方都很有勇氣。節目網站也提供很多案例的背景資料引起討論。
要是一般醫界的行徑,發生意外大多不願面對媒體或者講幾句話而不給記者提問就跑了。但是這位醫生居然同意接受公視邀請上節目討論問題,算很難得。而病患也直接在節目中談補償問題。這個節目本身就報導爭議,而內容有時也在爭議中有爭議。
但或許是民主素養到了一定階段加上文化特性,這些事攤開來談對大家也許都好,對觀眾也很有吸引力。因為很多醫糾牽涉基本知識和制度,討論可能對大家有幫助,總比動不動找里長灑冥紙或者醫院大到不怕小民花錢告得要好。
還有一個節目是器官交換平台,例如把找能捐腎臟的和想得到腎臟的都請到節目裡來,在主持人引導下大家來討論怎麼辦。有哪些法律問題要解決?有哪些談不攏的問題?有哪些彼此沒想到的問題?這個節目自然又是引起爭議,甚至倫理的爭議。但BNN希望大家從中去想想問題。而這些人和故事都是真實的。
媒體如何對應社會需求,何蘭電視節目值得借鏡
荷蘭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安樂死的國家,筆者曾親訪這個有許多接電話的人諮詢安樂死的辦公室。但後來德國大學的調查發現有四千多位荷蘭老人跑到德國以享晚年,可能是怕還沒想死卻被安樂死。荷蘭也是少數同意輕食毒品的國家,所以有很多明為咖啡店的地方其實是毒品場所。荷蘭也是將性活動櫥窗化成為觀光場所的國家。
但荷蘭也是世界上最重視心智障礙與殘疾者照顧的社會,電視節目還有專為唐氏症觀眾設計的綜藝節目鼓勵大家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讓大家相信心智障礙的人也可以和大家一樣生活,節目還邀請唐式男女朋友討論結婚問題而不是父母決定。荷蘭也是世界第一個創立老人電視台的國家,希望大家不要把老人當病人,讓老人能自己表達生活選擇。這些都顯示這是一個很尊重個人又主張理性面對現實的社會。
這些社會背景對應前述各種類型節目,也許看起來好多爭議,但也看到媒體怎樣呼應社會發展和需要。尊重人的價值,不要壓抑的把問題攤開面對,大家一起學習更好的方法多贏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