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資料來源:www.mentalfloss.comblogsarchives13962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體育專欄作家,在Twitter上貼了一則假訊息,是關於一名美式足球的四分衛明星球員,將被停止出賽五場球的消息。結果華郵,當天相繼祭出罰則和新規定,除了將該名作家停職一個月的處份之外,並且寄給報社內所有記者一份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的使用手則,要求記者在發佈任何社群媒體訊息時,僅記自己是代表媒體的身份。

  面對這項處罰,這名作家在自己的廣播節目上解釋,他只是想測試一則錯誤的訊息,會在多快的時間內變成新聞,「這是我在多媒體的平台上所做的一件蠢事」。

  根據Pew研究中心在今年五月所做的調查,美國人民已經有92%在多媒體的平台上獲得新聞,其中,又有37%的人透過社群媒體來過濾、獲得,以及表達對新聞的看法。也就是說,資料、資訊、訊息、新聞以及內容,匯流在社群媒體的平台上。

  Killebrew曾在媒體整合的書中提到,整合雖然是網路、平面和電子媒體內容的三邊流動,但是重點都不應該在平台,而是內容的提供者。也就是說,科技所提供的平台,只是載體,內容傳播的載體,它可能有各種不同的接收以及回饋方式,但是,重點還是在內容品質的本身。

新聞?訊息?資訊?傻傻分不清楚

  大家應該都有著相同的經驗,一段在face book上流傳的影片或是訊息,很快的就會在晚間新聞上看的到。而你在電視媒體上看到的,和在face book上所瀏覽的內容,一模一樣、不多不少。我們沒有看到求證,也沒有看到更深入的報導。譬如九月開始三個夾擊台灣的颱風,網友把它們編寫成難休(南修)、看boss(康柏斯)和來work(萊羅克),當時的晚間新聞便把這短短幾句話,轉拍成影音版本;或者一段疑似出現外星人(或是靈異現象)的影片,直接變成晚上新聞,不去求證影片的出處,頂多只是拿著網路上的影片去詢問所謂的專家,或是訪問路人看他們相不相信。
     訊息衍生成為新聞,並沒有任何錯誤。但,只怕訊息並沒有衍生成為新聞,反而變成新聞版本的訊息,這沒有受到求證、沒有深度、沒有廣度,更重要的是缺乏新聞價值。而這個現象,長久累積,是否會造成人人可以發訊息,也就人人可以報導新聞的現像?那麼這會對社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新聞與訊息不能劃上等號

  賈柏斯(Steven P. Jobs)在Apple TV發表的同時,向與會的來賓進行簡單的調查,詢問他們想要什麼樣的網路電視機上盒(Internet-connected set-top box),賈柏斯下了個結論:人們不想要不專業的影音內容(amateur hour),想要的是好萊塢品質的專業電影和電視。當然,他有可能只是想促銷他的Apple TV,但是,如果賈柏斯的結論是正確的,專業和非專業的內容,是可以從消費端到產製端被分離的。並且能提供消費者不同需求,而不是混合成同一種內容。

  一名專業記者的產生,需要學院的培養、教育的訓練和經驗的累積,所產製的新聞,是專業的有價值內容。個人認為,新聞和訊息的分界必須存在,內容提供者,在提供內容時就已區分新聞和訊息,一旦區分不清楚,新聞和訊息畫上等號,新聞的價值只剩極短篇,只有訊息的價值,記者的專業訓練,新聞室的過濾機制,所謂守門人,又何需存在?

訊息和新聞的賽跑:社會也跟著焦慮起來

  前陣子聽一場演講,講者是工程背景出身的專家,他說媒體新聞已經沒人看了,因為透過社群媒體,人人可以都可發新聞。他把新聞和訊息搞混了,但是也不能怪他,因為現在就是個所有內容混在一起的年代。

  新聞和訊息一定要有分界,而且新聞與訊息分界的速度,必須和科技賽跑。剛出爐的Google Instant要代替你的大腦快速篩選出想要(你想要?系統想要?)的資料,有價無價的資訊表列在這堆「資料」裡,界線是不是也跟著混淆?這就得仰賴新聞和訊息的區隔產生。

  新聞記者或公民記者,必須考量產製的新聞裡,是不是只剩訊息?長期累積下來,一旦界線真的模糊,記者的專業不再被需要,媒體的公信不再。對閱聽人/使用者來說,我們對事件和議題的看法,將會缺乏深度,我們更會被片斷的訊息遮蓋了廣度。訊息,會不會讓這個社會更焦慮?或是,在雜亂的訊息裡趨向同質的表象,造成網路的盲流?(如人肉搜索)

  新媒體的時代,新聞透過數位匯流和多元載體,更加容易存在於我們身邊,如果能夠提升品質,成為有價值的內容,訊息會是一個輔助,會是一股2.0的力量,協助議題或事件,擁有不同的觀點和回饋的資訊,在網絡的世界裡,滾成一股更大的影響力;但是一旦新聞全成為訊息,專業內容和人才,都會被不斷丟出的訊息流所沖垮。

(與作者聯繫的電子信箱:84127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