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促進大眾健康與生活品質都是公共媒體的基本使命。在網路時代,公共媒體如何本於公共價值擴展服務觸角,也是從業人員關切的議題。基於以上背景,芬蘭公共電視(YLE)在網站設計了文化素養健康促進網。
  過去人們談健康,常聚焦身體疾病。然而真正的健康還包括心理與社會層面。YLE不只長期推出身體機能維持的節目,更將文化活動參與多寡視為是健康指標之一;昔日的醫療界,早已有體能運動處方,現在YLE推動的是理解個人文化體適能並追求文化運動處方。高級製作人Saija Uski,在芬蘭公視便特別引介筆者認識該台的新作為。

  打開芬蘭公共電視健康促進網址,今天不教你體操也沒賣藥,而是問瀏覽客,「你覺得生活無味嗎?」
這可不是要你進色情網站,而是邀你來參加線上測量,看看你參加文化活動的頻率、內容和強度有沒有到達健康程度?

看重精神層面健康

  在很多商業媒體以財富和權力成就為英雄標竿,以無限制的物慾消費吸引大眾時,YLE與芬蘭文化基金會(suomen kulttuurirahasto)及瑞典文文化基金會(Svenska Kulturfonden)於2008年推出一週七集的「文化體適能診所」節目,請來心理文化藝術等領域專家為棚內諮詢診斷人士。每次節目各有一個故事介紹,一些對文化活動反感的個案,然而再看經專家幫助後,人們怎樣提昇自己的文化品味和精神生活。受邀上節目的人物,從一位十五歲的小女孩到五十歲的書店老闆都有。小女孩當初一碰到古典文化活動就反感,而五十多歲的書店老闆則從未有讀書習慣。

  該節目的宗旨是幫助更多人打開心胸眼界,透過文化活動經驗美好的精神生活。所以經專家診斷後,會提供個人處方,包含項目以及密集的活動計畫。個案會嘗試一些先前不想去的文化活動,在鼓勵下更積極的體驗。(請參閱http://www.aitomedia.fi/en/cultural_fitness_clinic.php)

  等到一段時間後,個案還要回診,看看他們先前的恐懼和反感是否得到醫治了嗎?對生活的幸福感有沒有改善?諮詢人士提供的建議活動計畫有用嗎?還是創造更多新的過敏?這個節目還會把治療前與治療後的畫面對比播出,讓觀眾能夠目睹,她們到底看起來有些什麼不一樣?

  後來YLE還跨界至瑞典,兩國一起舉行一場名為「文化體適能」的錦標賽,鼓勵大家追求健康。整個電視節目告一段落,由於後續活動仍然熱烈,因此就靠網路持續運作。YLE主責創新任務的高級製作人Saija Uski表示,YLE一直在努力製造更多有趣豐富又有指標意義的網站內容,並以多樣服務組合充實電視台出手規劃網址的價值。(請參閱http://kulttuurikunto.yle.fi/inenglish

設立文化體適能自我檢測量表

  網址有個測量表,由心理衛生和藝術家共同設計,要民眾上網填答以檢測自己在文化素養方面的健康狀態。這項測量包括每週至少要參加三個半小時以上的文化活動,才算精神層面達到基本健康水準。而且一天只能累計一次,不能三天的量集中一天吃飽,因為這還是只能當一天計算。

  這份量表還包括許多題目,區分四種程度的對象作答。裡頭的問題像是:你覺得自己是對文化活動有興趣的人?你平常在空閒時間獨處時,會從事像閱讀之類的文化活動嗎?希望每個人建立自己的檔案。這個測試還包括幫助受試者認識自己對哪些活動可能不適應。

  這並不是哪個經紀公司的噱頭,因為這個定義並不針對特定型態的文化活動,所列舉參考項目包括建築、歌劇、設計、電影、文學、音樂、繪畫藝術、博物館、舞蹈、馬戲團、廣播、劇院表演、電視或其他。網站並補充說,如果參加這些活動是你的工作,或者你是在工作時間作這些事,就不能算此處定義的健身(但是晚間花半小時讀一段童話故事給小孩聽可以算)。網址還像體能活動一樣,列了一些可參加的活動建議。包括「去發現你最感興趣的」、「一開始先一點點不要太快也不要勉強的選項」,就好像運動熱身一樣。然後逐漸增加參與的平率,持續提醒參與者要記得持續的做,若想要更有生活品質就請發掘更多不同的活動機會。但如果生病了,也要量力而為。一旦能多一點文化活動,便能夠減少壓力感。

匯集資訊交流經驗加值效能

  YLE網站還設計了一些點選按鈕,請大家把所在的地點和參加活動的地點鍵入,這樣每一位上網觀眾還可以看到累積的人氣活動分布,也可進一步了解為什麼大家選擇各種活動。最後,網站彙整成文化參與經驗報告書,供大家下載點閱。

  該網址並提供大家分享個人參與文化活動的經驗,鼓勵彼此交流,讓更多人看到參與文化活動所帶來豐富的生活經驗。這樣的設計,使網站的互動不只是一群「彼此認識的陌生人」在那裡「盍各言爾志」,而是真的進入更深的經驗交流。這樣更呼應了芬蘭公視,當初意圖擴展推動文化活動的初衷。

  除了交流,該網站還提供各地文化活動資訊、文化活動的專業評論、最新文化新聞,還有一些學習活動,例如怎樣為年輕人用手機拍影片等。

  這是文化素養的健康促進活動,但是和芬蘭人自小的體能活動一樣,網站上也設計了月份、日期的個人登錄表格,個人可用來記錄自己的參與歷史,如果固定期限達到基本要求,可以將資料寄給主辦單位換取獎品。

  假設只看這個網站,也許會以為這是為文化活動新設的創意,但根據民眾Oti表示(他經常參與文化活動,還會邀知名音樂家來家裡辦定期音樂會),這不是文化界創舉,而是把以往用於體能的模式轉化於此。以往每天從事什麼運動和記錄自己的運動量,這是提醒自己運動量是否足夠?到底活動間隔了多久?希望藉此鼓勵自己。依據網站的種種設計,即使不喜歡運動的人,也能按著專家建議的基本量達到要求,也讓參與情緒能好一些。像是網站的來信獎勵,就像鼓勵運動的活動,會發用品打折券,就好像到商店購物一樣(待續,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