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回顧災區復建報導而前往中部,與幾位即將搬入永久屋的民眾訪談,民眾談到2009年八八水災的漏網故事,也許從媒體識讀的角度來看,可供關心風災救援的民眾參考。
民眾回憶,去年水災衝垮他們的村子,因為及時疏散得宜所以無人死亡,之後大家搬到組合屋。這時電視媒體來採訪,但很多人覺得政府提供的已經很好,加上忙於安置,又是睡午覺時間,所以並不積極應對媒體。
但同時,媒體趕新聞要交稿,就在組合屋區四處找可以採訪和願意受訪的人。好不容易碰到一位民眾可以受訪,受訪者在攝影機鏡頭前大聲哭叫自己連棉被也沒有,還缺這個缺那個。這則新聞播出以後該受訪者得到可觀的資源,可是並沒有因此停止在媒體前呼求。
這件事讓鄰近的災民看在眼裡頗難接受。因為他得到的援助已經很多,多到讓其他災民覺得應該留給別的地區。其他人覺得受訪者應該要知足,因為這個災區的物資需求沒有像受訪者在媒體面前所說的這麼嚴重。而真正最痛苦的災民,則可能根本無力在媒體前表達。
事實上,呼求資源的災民會產生很大的媒體效果,原因包括別人不接受採訪,而願意受訪者的表達非常吸引人,也包括地方媒體趕時間、人力不足,導致有些媒體共用畫面。不但畫面共用,故事也共用了,使觀眾、救災組織和官員看來看去都看到同一個災區、災民需要救助,因此難免資源過度集中。
能夠讓災民第一時間紓困,是所有援助者的期待。但從以上媒體報導內容的幕後原因來看,若是官員和施放資源者真的只是看媒體辦事,就很可能錯置了資源。
很早以前就有媒體學者說過,新聞如同探照燈,只是照到事實的一部分。但從以上故事來看,被探照燈照的事實其實還有很多變數。例如,誰願受訪和誰沒受訪、記者如何過濾選擇受訪者、如何共用素材生態等。碰到更嚴重的災難,還有受限於採訪器材,因而造成報導都聚焦在可能不是真正最嚴重的地方,也是一件災難報導上的問題。例如高雄縣新開部落,去年在八八水災期間死了二十多人,但是到好幾天以後都還成不了主新聞。但同一時間,林邊已經形成了衛星採訪車聚集、塞車的現象。
媒體理當扮演監督政府的角色,也提供資訊讓社會彼此相互理解、關心的重要媒介。如果媒體太過基於收視吸引力,而聚焦在最願意在攝影機前表現痛苦的人身上,那麼這樣的採訪運作,或許也是導致救災資源難以公平、快速分配的因素之一。到底新聞台每天以什麼標準來篩選新聞?或許除了吸引力之外,還可訂立更多角度的公共價值標準。
同時,一般觀眾沒有公部門這麼多(軍警消)人員來層層通報、資料蒐集,所以大家多半從媒體來認識災區。到底觀眾要怎樣衡量從媒體看到的「事實」?如何就媒體資訊來決定掏腰包?要為災民買棉被時要怎麼決定送往哪裡?當再遇到類似問題時,民眾或許思考以上的故事,然後重新斟酌自己應有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