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近在台灣,很多電視媒體在黃金時段推出談話節目,或者都是短短一則則即時新聞構成的各節新聞報導。只有少部份媒體保有雜誌節目,來服務民眾。但要怎樣使內容紮實,甚至這些節目存在的價值,都常引起電視台內部的爭論。不久前看到日本公視NHK晚間播出的「特寫現代」節目或許可為參考。 |
以下節目分析係由曾在日本富士電視台工作而現任德山大學教授的紙矢健治協助解析。
「特寫現代」在晚間七點半播出,前面七點到七點半是聯播即時新聞。這種佈局對觀眾而言,就是先看完當天大事,再接著看深入一點的時事探討節目。每週一到週四晚間七點半到七點五十五分播出,週五同一時段是地方新聞,可見需稿量很可觀。一旦有臨時的國際大事,也會立即調動報導。這正考驗製作團隊的應變力和累積的專業知識程度。但平時則以影響力大的社會時事議題為主,不見得一定有非常強的即時新聞性,重要的是內容充實與否。
節目是由NHK主播國谷裕子主持,她曾任駐美特派員,在日本知名度很高,多年來代表NHK訪問很多國際政要。節目製作團隊提供高品質內容,國谷裕子也非常能把握主題訪談棚內專家。因為很出色,有些人覺得也許她會從政,但目前為止她並未走向從政之路。
該節目力求通俗,但常邀請很有見地的大學教授提供看法,介紹社會未被重視照顧的事情。以筆者在2010年三月四日看的那一集為例,主題是老人飲食。並非只是介紹老人吃什麼,或者刺激吸引人的事件以博收視而已,而是鼓勵「管灌」老人要恢復進食,並延伸採訪老人食品展和中國大陸上海的安養中心飲食,以便互為借鏡。
先有故事影片,並不是從當天新聞擷取的,而是專門拍攝。一位老人因腦溢血六年進食功能損壞,醫師團幫助他恢復。安養中心醫師解釋,能自己吃是獨立自主的表現。人能吃是頭腦操控,嘴巴能吃必須具備吞嚥能力、可以清潔、有足夠口水、肌肉咀嚼能力等。能吃才能帶動腸胃運動,並進一步控制全身系統維持。如果管灌而不能自己進食,即使單有肢體復建運動,也難以恢復更快。
人進食是基於從小對食物形體與氣味的記憶,如果為了容易進食而將食物都打成泥,就不容易喚起記憶激發食慾,讓人覺得無趣。讓管灌者恢復進食是帶動全身復建的好方法,所以要設法使食物保有原來的顏色口感,只是要盡量讓食物能軟一點。
因為動作根據記憶。接著節目介紹由於以上原理,口腔、心理、復建、腸胃等不同領域醫師怎樣介入治療。
以上的故事,介紹原理和一年來醫師們如何幫老人恢復自行以口腔進食。節目到一個段落後,便在棚內邀請新瀉大學副校長也是醫學教授,來評論這個故事。教授解釋,在長期照顧的領域能診斷卻不能治療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要發展新方法維持老人生活品質。節目找與故事受訪機構不相關的另一專家棚內講評,是希望節目更客觀而觀點更多樣。
接著節目再循上述原理介紹,在老人食品博覽會各種新開發食品。這並不會讓觀眾覺得有廣告問題,因為節目的脈絡是專業的。接著再由日本老人食品專家帶記者一起到中國上海,解讀上海的安養中心備餐的現況,包括他們自認為很用心備餐,卻預備了和一般人一樣硬度的紅燒雞腿等等。日本專家並邀請上海老人試吃日本老人食物,看起來好吃會激發食慾。老人對日本食品開發表示驚訝。日本也看重中國市場,因為中國經濟成長使老人可能買這類食物。
像這樣的節目結構與內容,比起純棚內一群人討論,只在討論前拿新聞剪接一點畫面的品質自是不同。長度二十五分鐘不會太考驗人的耐心,但內容相當紮實。紙矢健治說,即使NHK節目互相比較,也不是每個節目都有這樣品質。「特寫現代」收視率因此穩定、良好。
從以上節目內容可見,內容充實是節目特色,即使老人議題也讓不是老人的觀眾有興趣。這和國內多數媒體非常在意議題刺激性夠不夠,或是一直隨政治人物放話起舞是很不一樣的製作理念。它看到社會需要,因此提供豐富客觀的知識,鼓勵大眾了解很多問題還提供更好的解決方式。常常有人說,甚麼樣的媒體內容是來自甚麼樣素質的觀眾。也許有一點對,但是若這只是機械式的互動,未免太輕忽:人才是創造制度的源頭。怎樣將節目製作得有深度、有吸引力、博得本地民眾的認同,很值得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