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客記者,照片來源:http30.media.tumblr.comtumblr_kyf34mWmpY1qzktyvo1_500.jpg

  前CNN五角大廈資深特派員麥克英泰瑞(Jamie McIntyre)於2008年夏天,在美軍位於古巴關塔那摩灣(Guantanamo Bay)基地,單獨完成了採訪恐怖分子頭頭賓拉登(Osama bin Laden)貼身衛士韓單(Salim Handan)的審判;他回憶說,他其實待在法庭裡的時間並不多,卻花了很多時間編製、剪輯與傳送那則新聞。

  他就是所謂的「背包記者」或「單打獨鬥全能記者」(backpack journalists);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電子或平面媒體為了節省新聞採訪經費日益倚賴這種能夠單兵作業的記者,而日新月異的通訊技術則使媒體能夠採取這樣的經營新策略。

  儘管美國大部分的電子或平面媒體在作新聞採訪的抉擇時,對於新聞價值的考量仍重於成本預算的顧慮,但不可諱言,幾乎所有大小媒體在規劃新設駐外分社或辦事處的時候,多半考慮的是只設一、兩人的作業單位,畢竟那要比設一個人員與設施完備的分社或辦事處要省很多。

  NBC News資深副總裁華萊絲(Alexandra Wallace)說,只要技術能維持新聞的質與量,現實的要求就是讓較少的人員做原本需要許多人做的工作。1991年時,電子媒體要做好在巴格達的現場採訪報導,至少必須派五名專職人員去操作多達10 數箱的新聞作業設備,但時至今日,一位全能記者只須靠著一台裝了Webcom的MacBook pro,就能經由網際網路編製與傳遞新聞。

  以這樣一位數位特派員(digital correspondent)擔任採訪工作顯然要比雇用一名全職記者省很多錢,因此許多平面媒體也群起效尤,以數位化的特派員或網路記者(mobile journalist)挑起採訪的重任。根據美國新聞評論(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今年7月完成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各大報或報業集團所雇用的駐外專職記者比2003年明顯減少;AJR的2003年調查結果指出,當時各大報雇用了307位全職記者採訪全球新聞,但新的調查發現,只有10家大報和一個報團目前雇用了234特派員,其中包括了特約記者(contract writer或stringer)。

  此外,有20多家報紙和報業公司全面裁減了駐外單位,讓國內記者撥出一部分時間,兼做國際新聞採訪;這些報業中,達
斯晨報 (Dallas Morning News)的駐外分社從2003年的四個減為目前的一個,休士頓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原有三個,現在只有一個,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海外的24個分社現已減為13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從27個裁減為24個,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把原有的20個外分支單位減為17個,但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反而把原有的四個分社增為五個。

  電子媒體部分,近年來,國際新聞的播出逐年減少,主要也是因為派駐在外的記者減少的緣故,有些電子媒體在海外不再派駐由全職記者組成的採訪工作小組,有些則以所謂editorial presence的方式存在,這種方式就是某一個電子媒體在某一駐地至少有一位代表,他可能是受薪全職記者、一位特約記者,或自由投稿記者,替該媒體執行新聞採訪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多數電子媒體在新聞時段播出的大都是比較嚴肅或重要的國際新聞(hard news),一般特寫或專題報導(features)改以數位化方式播出,電子媒體通常只播出重要新聞,有的觀眾如果想知道更多訊息,就必須從網路的部落格貼文、圖片或進一步的專訪中尋找他們需要的資訊。不過,NBC駐曼谷特派員魏廉斯(Ian Williams)認為,這使得記者很難在是否該做紮實報導(meat-and- potatoes stories)或專訪之間作選擇。

  另方面,多媒體科技的發展快速也改變了記者報導的方式,電子記者(video journalists)背包記者或單打獨鬥的全能記者可以憑藉多媒體技術抓住一個主題,透過口語旁白、動作和資料製作一則可拉近觀眾、引起共鳴的報導。

  台灣各電子媒體也難以違逆這樣的趨勢,已紛紛在各縣市設所謂「單機記者」,由駐地記者一人扛著攝影器材作採訪;民視新聞部副理蔡滄波說,反正只要有畫面,文字的部分交給「在家記者」處理,這樣就可節省成本。

  蔡滄波曾在美國首府華盛頓擔任台灣一家報社的特派員,他還記得,在1980年代至2000年時,台灣各有線或無線電視公司幾乎都有華府特派員常駐,他們都有搭配的攝影記者,也有辦事處和特約的剪輯工作室,但後來漸漸都變成了背包記者,有的媒體乾脆撤掉了華府特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