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公共電視鼓勵老人防止失智的節目Geheugentrainer運用新聞資料片的方式對於國內累積的文字影音圖庫運用似乎有些啟示。
常有人說昨日新聞今日歷史,除了官方記錄以外,媒體內容常是大眾共同記憶,而這些資料又是為大眾製作,通常較為通俗易懂。從Geheugentrainer可見,影音資料數位化過去只是存於圖庫以便以後有人研究或新聞紀錄片之用,但若用的人不多,常使資料更改格式、耗資可觀,而看不見更多的價值。用於懷舊猜謎,正是一種加值運用。
這種加值運用只要版權處理妥當,連舊的電視節目甚至電影也可以如法炮製。提出一些問題來問老人,或者設計一些議題讓老人討論。現在台灣各地都在設立關懷據點,想想看數以千計的關懷據點,如果有這些影音活動是不是比只唱卡拉OK要更生動有趣?在重建現實的活動往往也能帶來很多存在價值肯定。
至於文字歷史資料,也可以考慮用來成為問答活動的好素材。當然它需要根據失智延緩的學理擬定一些題目,在讀後作為問答之用。其實如果設計得更細緻,不僅動腦,還可以擴張很多學習。例如現在閱讀或聆聽以前台灣防疫故事、重要建設甚至風災等等。
國內常在發展影音和靜態資料圖庫運用的時候重視商機,固然成本要考量,但是全然只看商機反而可能看不見若干有潛力的發產之路。現在荷蘭運用龐大的數位片庫做懷舊活動,還在片庫博物館發行懷舊年份光碟,成為許多人互相贈送的禮物。雖然不能創造鉅額收入,卻帶給社會很多人樂趣。讓很多人再次從歷史學習看到老故事的新意義。
荷蘭和芬蘭都是國民「樂於學習」的國家。到了老年還是充滿好奇心的人,大有人在。媒體的舊資料除了當節目這樣播放,變成新遊戲對老人來說,更有娛樂空間。只看設計的人怎樣把資料變化組合成更有趣的活動。台灣的新聞傳播和社工還有醫療是分立的知識領域,過去很少有人跨界思考,如何運用這些資料的可能。也許發展活動的人,不要侷限自己,要相信只要為了解決別人的困擾,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新的發展的可能,這才是荷蘭不斷在老人節目創新背後的關鍵。
由於數位化科技日新月異,一方面人們希望不要將原始資料過度投資加工,以免耗費成本得不償失,但另一方面如果原始素材能因修改包裝、內容重新組合而產生加值,這樣的作法,應該比只是一直投資,等待更多人來點閱收點閱費或買原始資料片版權要好得多。
若要問,等到這類產品成形,能不能廣受老人喜愛?從荷蘭經驗來看,這還會取決於帶活動的人的態度。根據荷蘭的經驗,一路鼓勵引導老人玩遊戲,總是能創造更多新而有趣的體驗,也能創造這類遊戲產品的需求。
因此,舊有的媒體資料可能都是寶貝,有待有心人,能夠仿效像荷蘭公視的作法,發展出更符合本土格式的產品。不論紙本還是數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