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院王院長最近因批評大學生打工是笨蛋一說引起社會注目。引起注目來自媒體報導。但眾所周知,媒體因篇幅時段所限,任何新聞都是摘要內容加上記者與編輯的價值判斷組合而成。所以不可能是王院長原文的全部。但值得注意的是,媒體究竟怎樣報導王院長的意見。這可以引起很多後續的回應。
例如一家電視台報導大學生對王院長的回應是:不知學生疾苦。並在報導中讓一位學生受訪,表示要王院長下台。
以這段報導而言,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但要讓誰的看法呈現於媒體來回應王院長的意見,則是媒體的選擇。上述媒體內容很吸引人也很刺激,但是把王院長塑造成不知社會現實的LKK,對社會有什麼幫助呢?
筆者去年在南部國立大學兼課,有些同學交了學費選了課,卻不上課而去打工。其實算算看,很貴的學費等於白付了,另一方面,本來在課堂可以學到的能力也沒得到。說實話,跑去打工得到的時薪實在有限,相較的,老師設計讓同學們一起在教室建立競爭力,種種基礎的學習卻能夠讓同學們獲得更多可供將來發展的知識背景。
至於學到課堂學不到的經驗,最好的情況是好好上課而課外找幫助課堂學習的機會打工。有的打工機會非常機械,要說都能有助生活經驗?恐怕未必。
有人說家境不好要打工。但想想看,連上課都不去而跑去打工,到底是為家裡省錢?還是在浪費錢?如果打工場所是風月場所而時薪顯著比一般打工要高,那更有討論空間。大概也不會是家長樂見的。這種交了很貴的學費卻不去上而跑去打工的人並不少。因為學費是家長給的,打工還可以得到現金以便花用。這和為家境貧寒打工真是一回事嗎?面對廣告訴求、電子購物便利以及同儕比較,有些學生花很多錢,例如花兩萬元買一件內衣,這也是打工動機之一。
仔細想想,其實打工有好多種,學生的想法也有好多種。人本來就有選擇的自由,大學生也成年了,可以有選擇的自由。只可惜台灣的大學生生理達成年,但能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往往是被打上問號的,因此或許面對學生應不應打工這個問題,或許有些讓學生得到幫助和輔導,會是更好的思考方向。這都可以成為報導的角度。
但如果電視媒體在王院長的一席談話後,看到報紙登出來覺得有炒作的潛力,就去找幾個大學生反嗆並要院長下台,這樣的報導對社會有什麼益處?又真的呈現了當下大學生打工的真實面貌與想法嗎?
我們依然無法期望短短的一則電視新聞能包山包海。但怎麼處裡新聞話題卻有很多種操作方式。把原來的新聞主角當箭靶,讓大學生吐槽一番,內容激化簡化,或許還讓大眾從這種報導看到,以後不要在發表對大學生的看法了,因為誰發表就會在媒體上當成準公敵。
台灣是言論自由國家,包括受訪者與新聞媒體。但是當商業化體制使得媒體要這樣操作王院長新聞以及其他新聞的時候,至少我們也可想想,還有什麼方式可以鼓勵不激化、簡化的看法,以及更細緻的探討大學打工現象,讓這樣的報導有機會呈現才是重點。今年卓越新聞獎有一位連得三個獎的自由撰稿記者,但主要著力於環境保護領域。可不可能有教育領域或其他領域的記者,也能有機會透過這種會引人注意的管道發表相關新聞,以平衡商業台報導,讓觀眾得到更深入客觀而有更廣的建設性的報導呢?